首页>闽台生活圈
标题图
生前契约也能团购——流浪人员在厦过世,身后事两年前已“约定”
2021-04-01 11:25 海峡导报

生前契约保障逝者体面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人生走到暮年,总有一天要与这个世界告别。清明将至,身后事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可是,像流浪人员、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如果他们去世了,又该如何处理身后事呢?

3月2日,厦门市救助站内的一位流浪人员因疾病不幸离世。没有亲人,但他的身后事,早在两年前就已有了“约定”。

导报记者注意到,这两年,厦门的一些特殊机构正在“尝鲜”,提前为服务群体团购“生前契约”,以保障他们未来可以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流浪人员在厦过世,契约送他体面离开

这位流浪人员叫老夏,具体家乡在哪里,他自己也说不出来。老夏今年60岁,家中无妻无儿无女,一直被厦门市救助站供养至今,3月2日在厦门市第三医院因抢救无效逝世。

依据中国人的传统,逝者的身后事通常要由亲属办理。可是老夏孤身一人,已经没有亲人,又该怎么办呢?

还好,厦门市救助站早在两年前就给了他一份保障。2019年10月,厦门市救助站与“怀祥白事通”签订了公益生前契约服务项目,就厦门市托养机构供养的50名特困对象及救助对象人员的身后事提前做好了安排。

老夏过世后,“怀祥白事通”的市场部主管李志超第一时间赶赴第三医院太平间,按照公益契约合作要求,代表救助站全权负责老夏的身后事事宜——上门穿衣服务、协助办理接运、死亡证明、火化等相关手续等全流程的殡仪服务。

有了这一纸契约,像老夏这样的特殊人群有了保障,在人生的最后一程体面地离开。

孤寡老人也有帮扶,吃下一颗“定心丸”

除了流浪人员,孤寡老人的身后事也是一个难题。

3月10日,集美区社会福利中心供养的“三无人员”林老先生在二院因突发疾病不幸离世。

三无人员,指由民政部门收养的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法定抚养义务人丧失劳动能力而无力抚养的公民。林老先生是杏林人,今年87岁,无儿无女,也无人可依靠。

2019年7月,厦门市集美区社会福利中心与“怀祥白事通”就福利中心供养的30名特困人员签订了公益生前契约。林老先生过世后,“怀祥白事通”立即派出礼仪师,按照契约中的约定内容,圆满处理了林老先生的身后事。

这一切,社会福利中心供养的其他孤寡老人看在眼里,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对于自己的身后事,他们终于不再有忧虑。

今年2月19日,天地青鸟(厦门)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也为其旗下的湖里区禾山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江头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签订了70单公益生前契约,为特困孤寡老人提供服务和帮扶。

5家单位已团购,已送别21位特殊人员

提前为自己的身后事选购殡葬服务项目、进行个性化定制,2016年,厦门引进了福寿园国际集团推出的“生前契约”殡葬服务,一时引发热议,目前已有500多位市民选择了该服务。

“我们在开展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街道、社区、养老院等在殡葬服务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一些特殊群体的身后事遭遇尴尬。为此,我们特别针对孤寡、特困、五保、‘三无’等特殊群体打造了‘公益生前契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在服务方式上由简单兜底向人文关怀转变,体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怀祥白事通”负责人张智辉说。

据介绍,公益生前契约的服务内容包括临终关怀、上门服务、协助遗体接运、协助办理各种手续等全流程生命关怀服务及殡仪服务。

和商业生前契约不同,公益生前契约由相关机构进行“团购”,限定给特定群体使用,但是并没有明确到具体的人。“比如流浪人员,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会不会在厦门过世,甚至连名字可能都不知道。但是遇上了,他就可以使用契约,相当于是这个城市给他的一份保障。”张智辉说。

目前,已有厦门市集美区社会福利中心、厦门市救助站、天地青鸟(厦门)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团购”下单了公益生前契约262份。截至目前,“怀祥白事通”已圆满送别了21位特殊群体人员。

作为福寿园国际集团的旗下一员,“怀祥白事通”在厦门试点的公益生前契约,未来还将在其他城市复制推广,致力于弱势群体身后事的关注和关爱。

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文 常海军/图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