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厦门市集美区是陈嘉庚先生的故乡,是嘉庚精神的发源地,具有尊师重教、育人兴学的优良传统。集美区委、区政府秉承嘉庚精神,始终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持续加大投入,稳步推进改革,初步形成了教育协调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近日,集美区又传来好消息——3月31日上午,集美区教育局、华侨大学、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共同签下了合作办学协议书。根据协议,集美区把原规划项目白石小学、侨英中学和莲花小学,整合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命名为“华侨大学集美附属学校”(简称“华大集美附校”)。
紧扣当前“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等要求,以及“党史学习教育”“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接下来,集美区将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师轮岗交流、教师跨校讲课、初小衔接教育等方面进一步探索,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得到实惠。
合作办学 引进优质资源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一个区域的教育水平,是该地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它决定了这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路有多宽,能走多远。近年来,集美区委区政府想百姓之所想,把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尤其在加速实施城市化进程中,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战略地位。
嫁接名校合作办学,开展学区化试点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正是集美区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盘活共享学区内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区域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生动实践。
“白石小学、侨英中学校舍将于今年交付使用,莲花小学校舍也将于2023年交付使用……”好消息迅速传开,周边居民心生欢喜,翘首以盼。
根据白石小学、侨英中学和莲花小学校址坐落位置以及集美新城的整体规划与布局,为提高3所学校的办学效益,经多次调研、论证,集美区委区政府决定将侨英中学、白石小学整合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于2021年秋季学期开办。2023年,莲花小学校舍建成交付使用后,再将该校整合并入,实行第二次统筹规划。这些都将对提升集美新城的文化品位有着重要作用。
“高位嫁接”提升教学质量
此次合作,其实是集美区委区政府对教育事业前瞻站位和高度重视的又一次生动体现:不但要让孩子“有学上”,还要尽快实现“上好学”,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
每年8月份,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灌口小学都会迎来总校厦门实验小学的行政班子成员指导见面会。这已经成为开学前夕必不可少的分校向总校交流取经的惯例。
2006年8月31日,在市、区、镇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与推动下,集美区教育局与厦门实验小学达成“高位嫁接”合作办学协议,灌口小学正式挂牌“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14年来,总校对分校悉心指导、倾心扶助,让分校这棵百年老树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办学理念、师资水平、教学业绩、德育实施等软硬件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合作办学以来,总校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年轻教师培养方面和分校实现资源共享,分校充分利用总校资源,为教师们搭建成长平台,助力教师进步。”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分校校长黄宁艺表示,除了常规的跟岗学习、师徒带教协议外,总校还把分校的青年教师纳入总校的培训范畴,而这对分校来说,称得上是全员皆有共享总校优质资源的机会。
目前,集美本土学校已有灌口小学、灌口中学、西亭学校、园博学校等先后携手岛内名校开展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教育短时间内实现了双提升。
“通过高位嫁接名校资源,跟着名校奔跑,改善了集美基础薄弱校的落后面貌,促进集美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在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合作办学为集美区的学校带来了机遇,明确的前进方向激发了教职工的内驱力,也让学困生看到了希望。
园博学校新入职的老师与五缘总校的新老师一起参与培训,总校利用优质资源进行无差别岗前培训,让总分校新教师共学习同进步,从入职初就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厦门一中集美分校——灌口中学借助名师“把脉输血”,改革学校管理,改造建设教师队伍,改进课程管理,改善生源结构,改扩建校园工程,改变校园落后现象,倾力打造以“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引进先进教育资源合作办学,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活了一池春水,带动集美区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锐意创新 打造特色文化
“高位嫁接、高起点定位、高品质发展”合作办学模式如同“催化剂”,在集美引发“化学反应”,成为集美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破题利器。
去年,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分校的陈彦若凡在云端品书亲子阅读分享会中,与来自总校的家庭同获一等奖。据了解,有别于集美的其他学校,厦外集美分校从一年级起,就充分发挥外国语学校的特点,开展“校本英语口语课程”和“外语节”活动,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打造“外语特色”校园。
站在名校的肩膀上,集美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锐意创新,从办学理念、思想、方法、作风等诸多方面改造并提升集美教育的层次和水平,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和风采。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是传授知识、探究知识、培育核心素养的场所。课堂改革,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园博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从注重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出发,落实体育艺术2+2工作,创新式地开展学校“选修课程”,开设了京剧、武术、舞龙、烘焙、天文、历史、国画、书法等42个选修课程,让学生学有所长“游于艺”。此外,学校还把“学习、卫生、劳动、生活、文明礼仪”五种习惯养成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每月推出月主题教育与演讲活动:1月畅想希望、2月立志教育、3月美德教育、4月家道教育、5月慕贤教育、6月成长反思、9月养正教育、10月寻根致远、11月启智教育、12月感恩教育。周周有安排的精彩主题活动,实现了人人都参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
“我们希望通过老师的成长和发展,能积极带动学生发展,进而也影响到家长,形成良性循环。”园博学校负责德育工作的黄小庆表示。
特写
敢闯敢试 未来更精彩
去年12月24日,集美区政府与福建教育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决定合作共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将现有的集美区美山中学、集美区美山小学和在建的集美区曾厝小学办成福建教育学院附属集美实验学校。
3月18日下午,福建教育学院13名专家来到学校开展调研,了解当前办学情况,并将于近期组织制定开展针对性的办学指导工作。
“这几年,随着周边小区入住率不断提高,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在日益提升。学校在原先的高起点上,将继续通过民主、科学化的管理,不断向优质校进军。”福建教育学院附属集美实验学校、原美山中学校长皮乐平表示,学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集美区敢闯敢试的教育改革理念,也契合了老百姓对教育水平提升的迫切需求。“福建教育学院作为我省最早创办的8所省属本科高校之一,是全省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主要基地。有了他们的加持,我们的师资阵容将会有进一步飞跃。”
据了解,整合提升的福建教育学院附属集美实验学校通过两个阶段推进高端合作办学,充分利用福建教育学院在基础教育师资培训、教研科研方面的办学优势,推动学校在学校建设、发展规划、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学校打造成新优质校。
[亮点点击]
“十三五”期间,集美区教育总投入100.7亿元,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升。通过新改扩建、移交竣工中小学幼儿园项目39个,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学位33770个;建立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被教育部评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优秀组织单位,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被评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推进完善小片区管理模式,形成机制保障,盘活优质资源,52所学校被确认为“福建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通过率100%;集美职校通过“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终期评估,4个市级现代学徒制建设项目通过2020年验收,3人入选国家集训队,备战46届世界技能大赛。
其间,集美区也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近两年来,不仅积极组织科技辅导员参与各级各类培训,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实践活动,还投入了1000多万元资金进行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厦门市创客大赛、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造发明等科技竞赛活动中,在全市各区中获奖项目最多、获奖率最高,省级以上获奖多达165人次。其中杏南中学、厦门一中集美分校、乐安中学3所学校的中小学科技教育成果尤其显著,共有26个项目荣获福建省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52个项目在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银、铜奖;杏南中学、乐安中学、美山小学4个项目获2019年度卢嘉锡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占全省该项目获奖总数20%。
今年,集美区以“强质量、树示范、提品位、创名校”为主题,指导各校制定内涵发展目标,并进行分级指导、分层扶持和分类培育,努力建设一批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达标校、示范校、文明校等窗口学校和特色学校。此外,还计划开展递进式名师培养工程、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化、强化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等工作,扎实推进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城乡、校际均衡发展迈出更坚定的步伐。
[手记]
从“起跑线”开始保障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缩小区域之中校际间的基础教育差距,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就基础教育发展而言,如何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实现学校间各类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也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
无论是把农村完小全部升格为区教育局直属校进行自我提升,还是推动辖区学校与优质名校“高位嫁接”,甚至是推进岛内名校跨岛到集美建设实质性校区、创新机制推动国企开办普惠性幼儿园……希望通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升集美教育的层次和水平的这些举措,都是集美补齐教育短板、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的努力探索跟有益实践。由此,集美逐渐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均衡的教育发展格局,从“起跑线”开始保障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