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APP-新福建 3月30日讯(记者 林爱玲)近段时间,细心的市民发现东圳渠道里,堆积在河床的淤泥、垃圾等清除了,渠道不仅美观了,更保障了汛期雨水排放。
28日下午,记者在城区广化寺东圳干渠段看到,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一辆钩机正在向渠道内“挥爪”,打捞堆积在河床的淤泥。
“我们从东圳水库到广化寺这边总共11.2公里,淤泥总共4000多立方米,再过几天月底就能完工。”现场施工负责人蔡国强对记者说。
据了解,东圳渠道清淤工作是莆田冬春水利工作的其中一项内容,全长89公里的东圳渠道自莆田东圳水库引出,经主城区西部天马山、凤凰山山麓后,跨过木兰溪,直奔沿海地区,整条渠道设有城郊、北高、埭头、笏石等8个渠道所。渠道工程管理养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渠系工程的使用寿命及灌区的生产效益。记者了解到,目前城区段渠道清淤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渠内垃圾、土方、杂草也已清理。北高、埭头等干渠也正有序推进清淤工作,预计4月底完成全部清淤养护工作。
与东圳水库同时期开始修建的干渠道,经主城区西部天马山、凤凰山山麓后,跨过木兰溪,直奔沿海地区,整条渠道设有城郊、北高、埭头、笏石等8个渠道所,覆盖89公里灌区。渠道工程管理养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渠系工程的使用寿命及灌区的生产效益。据东圳水库管理局工程师张建介绍,从2008年开始,各渠道所相继开展渠道防渗工程以提升水源利用率,修复后的灌区渠道年可节约水源5800万吨。
近年来,莆田市以水利发展为抓手,在水库建立“生态防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法治”四道防线,推行水源地全方位立体化管控和保护机制。通过科学保护与修复,东圳水源地水体涵养能力显著提高,水库保护屏障不断增厚,大水缸也越来越“富有”。
【相关链接】
“四道防线” 四道用水生命线
(记者 林爱玲)近年来,莆田市委市政府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水利发展为抓手,在水库建立“生态防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法治”四道防线,推行水源地全方位立体化管控和保护机制。
2014年在东圳水库大坝左岸上游建成的分层取水工程,可根据水库水质分层情况综合调度水源,市民引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保障。为全面实现“大坝安全、生态优美,水质优良”的水库治理目标”。 2015年起开工建设的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在一级保护区内实施搬迁安置工程、设立隔离带、封山育林、生活垃圾日清日理、污水入网、生态河道治理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水库生态防护和生态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水源地水体涵养能力显著提高,东圳水库保护屏障不断增厚。
此外,2018年11月23日,经福建省人大批准通过的《莆田市东圳库区水环境保护条例》成为了福建省第一个地方性水源保护条例,标志着东圳水库生态法治防线正式确立,东圳水源地保护管理有法可依。生态修复是“四道防线”的压轴角色,其中库滨缓冲带工程已于今年全部完工,它将有力消减流域面源污染入库量,大力改善库区湿地环境,增强水库水质净化效果并提升水库生态系统稳定性。通过构筑“四道防线”,东圳水库焕发出了它熠熠夺目的光彩,惠泽长流,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