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台生活圈
标题图
龙文有底气成漳州核心城区,看这八大工程的作用
2021-03-30 11:15 海峡导报 原创

 今年,龙文区将全面推进“大漳州”建设,实施产城人深度融合“八大提升工程”,实施项目约300个,总投资超1700亿元,2021年度计划投资约300亿元,力求通过“八大提升工程”,持续提高城市品质品位,奋力建设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滨江产业新城、富美中心城区。

图片

    3月28日下午3时,漳州市龙文区“八大提升工程”新闻发布会在万达嘉华酒店召开。龙文区委书记朱真等区领导共同启动“八大提升工程”。

    会上,龙文区委书记朱真作主发布,介绍龙文区产城人融合“八大提升工程”总体情况;龙文区委副书记、区长林晓强就如何推进“八大提升工程”作介绍发言,各区领导还就记者关心的记者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朱真说:实施“八大提升工程” 主要是突出“五个力”:


    一是凸显规划引领力。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我们把空间拓展提升工程排在“八大提升工程”的首位,就是要强化系统思维、整体思维、超前思维,力求科学合理规划龙文宝贵的城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①深化区域规划。重点规划“两心”(行政中心、科技产业中心)、“两轴”(北溪、西溪发展轴)、“一带”(九十九湾生态文旅产业带)。启动北溪新城“一江两岸”综合发展规划和城市设计,深化龙江新城城市设计,编制云洞岩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对蓝田开发区总体规划进行提升,专项梳理产业布局和工业用地,以高质量规划为核心区打下发展框架。②重视建设规划。注重提高城市道路、绿化、建筑等规划建设水平,把握好城乡形象设计,凸显“网格化”,避免“碎片化”,防止出现单体建筑很震撼,放到一起不协调的问题,做到“盖一栋、成一栋,建一片、成一片”,努力把龙文建设成为更具美感、更有质感的城市核心。③提升管理规划。主要是谋划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实施城乡网格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服务,打造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亮亮堂堂、安安全全的城乡环境,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图片
厦漳综合交通示意图


    二是增强产业支撑力。产城人融合,产在第一位,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我们重点实施“产业园区”、“文体旅融合”等提升工程,努力建设现代城市高端化产业体系,提高产业辐射带动力。①优化产业空间。蓝田开发区是漳州市第一个省级开发区,是城市产业发展的宝地。我们将优化生产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约发展,更加注重投入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实际开发度,让黄金地带产出黄金效益。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设计,实施园区形象提升行动,推动新社片区城市更新、朝阳园区产业更新,把开发区打造成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产业新城。②明确产业导向。目前,龙文入驻金融机构96家,水仙大街成为“漳州华尔街”,万达、融信等甲级写字楼总部经济亮眼,仅融信写字楼去年纳税超2亿元。我们将进一步调优都市业态,壮大总部经济、会展经济、跨境电商、金融服务、旅游文创等现代服务业态。蓝田开发区经过近30年发展,具备良好产业基础,汇聚ADM、雷勃、矢崎、百威雪津等世界500强企业,大闽食品、恒丽电子、青蛙王子等167家知名规模工业企业。我们将推动开发区二次创业再出发,重点发展高端食品饮料、精密电子装备、新型消费电子和现代金融等产业,加快科技产业园建设,布局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和跨境电商产业园,引导推动开发区升级换档、提质增效。③促进产业循环。产业消费“双升级”是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的需要。作为核心区,我们将立足谋划发展具有指数级增长特征、可以吸引年轻人集聚的创新创意新经济、在线新经济,加快发展新型消费,提升碧湖、明发等一批商圈,培育长福片区、闽南老家等新商圈,打造华东里、闽南水乡、荣桂路等一批特色街区,促进产业循环,集聚城市人气。


图片

▲红砖古厝、鲜花锦簇、绿意嫣然、汩汩流水,闽南水乡已成为漳州市民网红打卡点。


    三是强化城市承载力。城市综合承载力中,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是最重要的基础支撑。围绕老百姓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我们重点实施“空间拓展”、“互联互通”、“功能配套”、“城市更新”等提升工程,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的承载能力和宜居度。①互联互通承载力方面,以大漳州大枢纽的站位,构建“大通道大循环、快通道快循环、微通道微循环”体系,计划实施项目54个,重点完成东环城路及其接线工程等9条道路,开工建设小港南路等12条道路,布局道路对接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推动龙文东接台商区、南连高新区、北达长泰,通过主动脉的畅连,促进各区域快速互联互通。②功能配套承载力方面,完善水电气等基础配套,计划实施项目73个,重点完成第三水厂、东墩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建设,推进龙江220千伏输变电及其配套工程,开工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东墩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谋划启动北部污水处理厂。③生活生态配套承载力方面,推动长福片区02地块、建元片区城市综合体等项目落地,加快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市民公园建成投用,“有机更新”一批城市项目。推进“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实施北溪龙文段生态修复、西溪沿岸碧湖社综合治理,保护、恢复、修复城市自然生态空间。


图片

▲漳州市实验小学龙文校区效果图


    四是优化民生供给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结合,按照满足人的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加快完善民生项目,实施“社会事业”提升工程。①教育供给方面,2021年主要是推进市实小龙文校区建成投用,漳州市第三中学龙文校区动工,实施17个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学位29920个。②健康供给方面,服务好市中医院开工,市医院朝阳分院扩建,配齐蓝田、碧湖等2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谋划提升郭坑卫生院。③宜居供给方面,启动闽南老家项目安置房等5个安置房建设,推进长福片区03地块等7个安置房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布局一批口袋公园、串珠公园,推动落地一批文体设施项目。④颐养供给方面,逐步完善镇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惠民食堂,建设福乐家园,同时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提质扩面,以优质的民生供给增强龙文人口吸附力。


图片
▲锦绣居家养老服务站效果图

    五是提高社会治理力。城市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我们将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这12个字,实施“市域治理”等提升工程,不断提升精细化、智慧化、多元化管理水平,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①治理模式智慧化,重点完成“平安城市”(七期)建设,在城市体检、城市安全、智能建造、智慧市政、智慧社区、城市综合管理等领域架构城市管理智慧平台。②城市管理规范化,实施停车有序化、流摊入市化、店前五包化、立面清表化、楼顶净空化。③垃圾分类全域化,全面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加快北部垃圾流转中心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东部生活垃圾生态流转中心。④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试点为契机,探索完善社会治理“1234”工作体系,推广锦绣社区、开发区“爱企智慧管家”等经验做法,实现社区融洽、郊区融入、园区融合目标。





答记者问

图片


1、“八大提升工程”策划了300个项目,都有哪些大项目、好项目?


记者问:詹常务,刚才说“八大提升工程”策划了300个项目,从数量上来讲确实体现了龙文区建设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滨江产业新城、富美中心城区”的决心和行动,那么在这么多项目中,都有哪些大项目、好项目?


詹文华常务副区长回答:在“八大提升工程”中,我们也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谋划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比如互联互通提升工程中的“漳州市东环城路及其接线工程”,总投资达44.56亿元,起点接国省干线联六线龙文段,终点接厦漳同城大道象镇互通,全长8.2km,计划于今年9月份竣工,建成后将为市区提供一条大容量、快速度的南北走向大通道,能够极大地优化市区交通环境、方便群众出行。比如功能配套提升工程中的“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项目”,总投资5.6亿元,位于龙文区水仙大街以南、龙江中路以西、建元东路以北、龙溪南路以东地块,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计划于今年12月份竣工,主要建设一幢7层行政服务中心大楼,可容纳60多个部门共410个办事窗口,并配套建设场区相关道路、停车场、绿化等基础设施,是破解市区行政服务需求“短板”、提升市区政务环境、加快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大举措。再比如“闽南老家”文旅产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约90亿元,位于朝阳街道漳州高速北枢纽区域,总占地面积约1391亩,其中一期投资约25亿元,计划于今年6月份开工建设。项目以闽南文化为核心依托,以明清时期为背景,以闽南特色餐饮为补充,将打造成为集文化展示、民俗体验、商贸交流、休闲度假、生态居住为一体的体验型互动式文旅生活空间,届时,漳州人民又多了一个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也是我们打造“花样漳州”、讲好漳州故事的重要品牌。

    当然,我们的“八大提升工程”中大项目、好项目还有很多,总投资2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30个,15亿元以上的有38个,10亿元以上的有56个,5亿元以上的有75个。


2、在城市管理上是怎么做的?接下来有何新举措?


记者提问:卢副区长,随着城市中心东移,未来龙文区将从漳州城市几何中心向“主城区”转变。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较难做的一项工作,这几年也切实感受到龙文区城市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请问龙文区在城市管理上是怎么做的?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效?接下来有没有新的举措?


卢坚副区长回答:近年来,龙文区牢固树立“主城区”意识,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区为抓手,围绕建设“产业新城、精致龙文、宜居家园”的目标,创新城市管理、“红色物业”“门前五包”“潮汐管理”等新型城市管理治理模式,做美做优城市环境品质,提速提升城市“内核”硬度,奋力推进“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滨江产业新城、富美中心城区”。

    为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工作成效,持续提升城区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下一步龙文区将按照上级城市管理工作部署要求,继续深入开展城市管理“五化”工作。同时,将率先启动辖区小区公共收益资金专项审计工作,引入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介入监督,及时公开各小区物业收支账单,提高物业主体主责意识,转变城市管理后知后觉后治为先知先觉先遏制萌芽的局面,充分保障小区业主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道路方面,如何加强对外连通并完善路网系统?


记者提问:陈副区长,2021年龙海市、长泰县撤市、县设区,龙文区今后将成为漳州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在道路交通方面龙文区今后是如何加强对外连通并完善自身的路网系统?


陈再顺副区长答:目前,我区综合交通路网已初具雏形,基本形成“十纵十横”的路网框架,但是断头路、卡脖子路等问题依然存在。按照“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增强龙文区作为中心城区“内核”硬度的要求,在完善道路交通方面我区初步谋划实施65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56亿元以上,2021年计划投资14亿元,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打通“大动脉”。围绕构建“厦漳1小时交通圈”目标,启动一批城市快速路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外交通互联体系。计划实施6个项目,总投资66亿元,重点加快建成东环城路和马洲大桥,启动龙祥中路与丹州大桥建设,向南打通与高新区的连接通道;规划建设新国道G324线,跨九龙江北溪向东连通台投区;谋划建设龙江路高架桥直接漳州北高速,打通中心城区与周边的快速通道。

二是拓通主干道。着力打通断头路、卡脖子路,突破交通瓶颈,优化城市路网,构建“城区半小时生活圈”,计划实施32个项目,总投资84亿元,全力加快建元东路、小港南路等6条城市干道建成投用,力争新增道路里程8.9公里,规划建设龙祥南路、物流城路二期等26条城市干道,不断提升城区主干道的通达性。

三是畅通“微循环”。计划实施13个项目,总投资4.2亿元。重点推进浦东市场支路、龙师附小龙文校区南侧支路等城市支路建设,完善通源片区、闽南老家等重点片区内部通道,对迎宾路与龙昌路交叉口等重要路口进行优化提升,畅通内部道路“毛细血管”,缓解主干道交通压力,保证“最后一公里”衔接到位。

四是疏通拥堵点。计划实施14个项目,总投资2.3亿元。加强易堵路段交通疏导,规划建设小港北路与迎宾路交叉口高架天桥,谋划迎宾路与龙江路高架桥、迎宾路与龙文北路高架桥等项目,构建立体化慢行系统,提高出行便捷度。针对道路两侧乱停车容易造成交通拥堵问题,规划建设一批公共停车设施,加快建设润丰清苑、区政府南侧等2个地下停车场,利用龙溪学校等4个学校操场建设地下公共停车场,预计今年再增加公共停车位350个以上,有效疏通道路拥堵点。


4、产业园区提升工程方面有哪些些具体思路?


记者问:蓝田经济开发区是龙文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园区提升工程也是“八大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您介绍一下产业园区提升工程方面的一些具体思路,谢谢。


沈晓辉副区长答:随着市区行政规划调整,蓝田经济开发区作为主城区内有着近30年发展历史的开发区,面临着从园区经济走向城区经济、从产业园区走向综合城区的时代使命。蓝田开发区正按照区委区政府推进蓝田开发区“二次创业”再出发要求,把蓝田开发区作为“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火车头和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构筑3+N产业体系。2021年“产业园区提升工程”共安排项目58个,总投资317.4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3.61亿元,其中:产业项目26个,城建项目29个,商贸项目3个。

    我们着力壮大产业集群。今年我们加速推进“红梅家具”、“和动力模具产业基地”、“航天机电”等续建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同时又着力启动“宏香记食品产业园”、“丹夫泡吧食品”、“矢崎二期”、“大闽二厂”等新项目开工,有效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工作,产业集群效应将更加明显。

    我们着力培育新兴产业。今年重点推进科技产业园及一批招商重点项目加快落地及建设,打造科技创业中心、研发中心、精密电子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和科技服务项目,推动园区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我们着力提升园区形象。今年继续安排新建、续建及提升改造道路项目15个,总投资9.15亿元。同时对龙祥北路实施夜景工程及立面整治,提升园区主入口、主道路形象,将檀香公寓改造为工业邻里中心,让园区整体形象提档升级。

    我们着力推动产城融合。在产业发展上,我们重点打造朝阳园区“科技产业园”、同时大力实施旧园区“腾笼换鸟”和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园区产业换档升级;在生活配套上,我们有丰富的教育、医疗、文体、休闲娱乐等资源;“15分钟工作圈”和“15分钟生活圈”已初步形成。随着大唐阳光城、龙文悦汇广场、护京花园安置房、龙祥花园二期等项目的加快建设和“新社片区城市更新”的加快推进,园区产城融合将进一步深化、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海峡导报记者 林晓琪 通讯员 林聪华
图片来源龙文融媒体中心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