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剧《谷文昌》剧照 记者 沈昊鹏 摄
剧团彩排
剧团彩排
剧团彩排
剧团彩排
芗剧《保婴记》剧照 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 供图
前世与今生两岸同根并蒂莲
3月20日,记者探访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排练厅内,一班本土芗剧艺人正在加紧彩排原创大戏芗剧《谷文昌》。该剧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彻底整治东山县风沙肆虐顽疾,县委书记谷文昌敢于担当、不畏艰苦,抱病奋战在治理风沙第一线的故事。《谷文昌》是芗剧讲述过的众多故事中的一个,而关于芗剧自己的故事,则要追溯到几百年前。
“芗剧与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源于漳州,成型于台湾宜兰,流行于漳厦泉及东南亚华人华侨聚集地。”原市芗剧团党支部书记、国家一级导演吴兹明介绍说,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大量漳州人随军入台,带去了家乡的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并逐渐将其搬上舞台。在清末演变为台湾歌仔戏。上个世纪20年代,台湾歌仔戏班渡海回闽,歌仔戏又回到它的故里。
“漳州戏曲土壤肥沃,京剧、汉剧、梨园戏等外来剧种都相当流行,更何况是一脉相承的歌仔戏。”吴兹明说,有着相同乡音、相近曲调的歌仔戏一经落地,便传遍九龙江流域。
但在抗战期间,歌仔戏被迫停演。为避免这项传统艺术就此消亡,老艺人邵江海、林文祥等人将其打造为闽南改良戏,重新唱响龙江大地。1951年,台湾歌仔戏霓光班与漳州改良戏新春班强强联合,成立新剧团,该剧种也因发源于芗江流域而被重新命名为“芗剧”。
“芗剧剧目很多都取材于锦歌唱本或者是小说,唱词通俗易懂,用了很多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传统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等。”吴兹明在舞台旁向记者介绍了此次芗剧演出的新乐器,根据剧目的需要,如今芗剧的演出也与时俱进加入了许多西洋乐器甚至电子效果器。
“芗剧是被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熟悉的剧种,在对外对台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吴兹明说,作为大陆300多个地方戏中唯一跨海而生的剧种,芗剧是两岸艺术家共同创造的结晶,它的形成与发展,也可以说是一部海峡两岸交流与互动的历史。
成就与挑战传统艺术闯新路
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的前身“漳州市芗剧团”成立于1951年,曾创作演出《碧水赞》(《龙江颂》)、《加令记》《三家福》《李妙惠》《戏魂》《忠诚谱》《西施与伍员》《王翠翘》《秦淮惊梦》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在全国、省、市等各类戏剧会演、比赛中屡获殊荣。一脉相承的文化魅力、源源不断的艺术成果、传统有序的艺术阵容,让传承保护中心这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保护单位享誉福建、台湾戏曲界及东南亚一带,同时也迎来新编剧目的创作风潮。
2013年,重新排演的芗剧《保婴记》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2014年,该剧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在《保婴记》几乎囊括所有国家级大奖的同时,2015年,又一部国家级精品剧目芗剧现代戏《谷文昌》诞生。该剧将传统程式融入现代人物,以其特色的唱腔和音乐艺术形式广受好评。2018年,该剧成为首部亮相全国新年戏曲晚会的芗剧,并荣获第七届福建省艺术节5个一等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等。2019年,该剧还参加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
“虽说成就颇丰、荣誉满满,但芗剧的发展依旧存在一定困难,需要社会、政府、剧团等方面共同来支持。”吴兹明对记者说,因为都是源于锦歌,台湾歌仔戏与漳州芗剧被称为漳州锦歌的“一枝两叶”,现如今,单纯的锦歌已谈不上经济效益,其衍生的歌仔戏却有较好的市场空间。目前,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主要做锦歌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及优秀芗剧剧目的创作打造。此外,由于民间庙会的需要,形成一定的社戏市场,主要集中在龙海一带。这些民间剧团传承和培养了一批芗剧人才,但芗剧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这些还远远不够。
传承与发展守正创新拓市场
2020年10月,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地方戏曲’芗剧、锦歌教育传习基地”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芗剧、锦歌传承实践基地”正式揭牌。
“基地的建立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让他们更加立体地感受芗剧,爱上芗剧。”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陈朝晖欣慰地表示,近年来,随着全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大力开展,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年轻戏迷,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
“95后”芗剧演员简韦立就是这越来越多的年轻戏迷中的一员。“我从小就跟着奶奶到处听戏,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芗剧,梦想着长大能够成为一名芗剧演员。”简韦立笑着说,后来她考入闽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却依旧守着那个“遥远”的梦没有放弃。在大学里,有芗剧讲座、芗剧演出都能看到她的身影,简韦立参加全国、全省的戏剧节,抓住一切学习芗剧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后,她终于如愿考入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
像简韦立这样热爱芗剧的年轻人其实还有很多,他们都在各个角落默默关注着芗剧,“我们到不少外地学校演出时,总能看到台下的大学师生抹着泪水,从没想过听不懂闽南话的他们会被剧情感动。”简韦立说。
“芗剧的音律和声腔有着独特的共情魅力,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把剧情看进去了,都会有所触动。”陈朝晖认为,对芗剧进行多渠道宣传,能让更多人了解芗剧并喜欢芗剧。
“打造芗剧产业链,建立发展保护与经营相互促进的格局尤为必要。”对芗剧发展十分关注的市政协委员杨文华表示,今年两会他提交的提案就是《关于打造闽粹(芗剧)产业的建议》。他表示,打造产业链进行市场化运行,通过市场经营和引导、刺激市场需求倒逼芗剧自我完善发展,是促进芗剧保护和发展创新的一剂猛药,要力争在保护、发展、创新、提升漳州文化底蕴,增加漳州旅游经济收入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
本组文字由记者 李润 见习记者 李伟 郑斯楠 采写
本组图片除署名外由 记者李林 拍摄
责任编辑/方一凡 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