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央视315晚会恐怕是其中之一。几家被曝光的企业迅速发声致歉、承诺整改,但给人留下的观感却是“相似的动作、熟悉的味道”。近年来,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已经成为品牌公关做好声誉管理的大考。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身经百战的公关,回应速度越来越快,态度越来越诚恳。但类同的行文思路和结构,让消费者越来越难以买账。这是一个信号,提醒企业施行声誉管理时莫要“重术轻道”。
进入全媒体时代,市场竞争的维度不断升级,良好的声誉愈发成为企业的关键性资源。危机公关是声誉管理的必要流程,但若企业不是反思己过而是追求顺利过关,将危机公关当作规避舆论风暴的“挡箭牌”、丑闻“消音器”,只会沦为套路化的作秀。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问题改没改,品质行不行,消费者心里有杆秤。企业只有主动改进,拿效果说话,才能及时挽回形象,重新找回公众的信任尊重。
基业长青,在于口碑常在。声誉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媒介形象不仅是其主动宣传的内容,也是产品服务等品质的综合体现。没有过硬的品质,就没有良好的声誉。反过来,没有良好的声誉,也没有人信任你的品质过硬。品质,是企业的生命;声誉,是企业生命的保障。只有不放过品质的蚁穴之缝,才能防止一次质量事故毁掉一个企业;只有不漠视声誉的突隙之烟,才不会因为舆情“小感冒”演变成大病缠身、口碑倒塌。
无论是质量管理还是声誉管理,最重要的旨归就是让消费者满意。近年来,从“低价优先”到“品质优先”,从关注功能到注重体验,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也折射出时代发展、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可以说,能不能立足需求变化提质产品、升级服务,致力于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的需要,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
要让消费者满意,就不能在声誉管理上玩虚的,而要在产品和服务上出实招、见实效。一列“复兴号”有50多万个零部件,中车集团建立了庞大的技术人才团队,“严丝合缝”地精密装配,保证动车组的高速安全奔跑;在格力电器的工厂里,一台空调要经过8000名质检员和862项质量检测程序才能下线出厂。不仅如此,今年3月1日起,格力家用空调实行“十年包修政策”,将售后服务保障基本覆盖空调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正如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所说,实行10年免费包修,是自我挑战,也是对消费者的承诺,旨在推动行业进步,共同助力高质量发展。这种对产品负责到底的行动,彰显企业对自身产品的信心和追求卓越的决心。事实证明,品牌声誉、客户口碑、市场认可,莫不来自千万次对品质的锤炼与呵护。
对消费者负责,既是对企业自身负责,也是为发展大局做贡献。今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737亿元,同比增长33.8%。消费市场延续上年稳定复苏态势,商品销售继续改善,部分升级类商品较快增长;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势头不减,实体店零售经营明显回升。放眼世界,中国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人的消费力喜人。这是中国发展的“主引擎”,也是企业发展的“聚宝盆”。企业只有主动融入安全畅通消费环境建设,尊重消费者权益,才能助推发展动力澎湃,从而做大市场蛋糕,获得丰厚回报。这才是声誉管理的大局观和落脚点。
声誉管理固然重要,但让消费者放心才是“王道”。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法律体系的健全、维权渠道的多元化,企业存在的问题早已不是一纸声明能够搪塞过去的。声誉管理不在“术”上耍聪明,而在“道”上更加重视产品服务质量、注重售后服务,呵护消费市场“牛起来”,才能永葆企业生机勃勃、发展壮大,成为“质量强国”的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