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厦门
标题图
厦门多措并举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2021-03-22 11:32 厦门网


今天是第二十九届“世界水日”,今天至28日是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Valuing Water”(珍惜水、爱护水)。

我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


筼筜湖历经四轮大规模综合治理,如今水清岸绿、鸟飞鱼跃。 (记者 王协云 摄)


翔安污水处理厂把城市污水“变废为宝”。 (翔安污水处理厂供图)


白鹭等各类水禽栖息于华侨大学厦门校区。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供图)

春分时节,一条条大小溪流清澈见底,沿岸的步道上不少市民悠闲地享受美好春光;在再生水的滋润下,河流碧波荡漾、绿树郁郁葱葱;政策护航,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河湖管理保护水平不断提升……每一次与水相遇,总能感受到厦门以生态为立足之本,持续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坚定信心。

厦门水资源匮乏,2020年降雨量仅为960毫米,比常年的平均值少37%,属于枯水年。如何更有效管好、用好水资源,成为厦门持之以恒的努力目标和方向。去年,我市严格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分类施策、精准施策,让每滴水都发挥出最大效益。


节水减排

厦门市把用水量大、行业示范性强的70家用水户列入重点监控名单,开展精细化管理。


生态补水

厦门市再生水年度回用量为8100.04万吨,利用率已达22.11%。主要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市政道路冲洗及园林绿化。


镜头1

用水大户的节水之道:改造生产线每条节水约50%

在厦门,爱水、节水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因地制宜,想方设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拧紧工业的“水龙头”,不仅要强化节水意识,还要靠新技术、新设备。

“我们是用水大户,每天用水量接近2万吨,我们通过每个节水措施,‘拧紧’一点一滴,不仅为企业省了钱,也为社会节约了水资源。”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设施处负责人说道。

台资企业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是知名的触控面板企业,生产用水需求大。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如何更有效利用水资源,企业用足了心思,从生产过程的节水系统、用水消耗监控系统,到雨水回收、绿化浇灌等环节,都探索出自己的节水之道。

在生产车间,以前清洗机的用水是经过反渗透处理的纯水,生产过程中无需添加药剂,使用后的排放水直接进入废水站处理。经过水质检测分析,排放水的水质甚至优于自来水,因此增设了回用水箱,循环用于设备。

据悉,目前该企业对每条生产线进行水资源回升的改造,每条生产线可节水约50%;经过反渗透水处理系统后的回收水还成为冲厕用水、冷却塔补水及绿化用水,大大降低了自来水的用量。


>>点击:技术创新念好“节水经”

宸鸿科技的做法只是厦门市鼓励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的一个缩影。厦门市每年均排查、动员相关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帮助企业查找用水管理漏洞,在减少水资源浪费的同时,也敦促企业改进工艺,查缺补漏,提高生产效率,2020年度共完成175家企业水平衡测试验收。

除了节水技术改造外,厦门市还把用水量大、行业示范性强的70家用水户列入重点监控名单,开展精细化管理。这些重点监控单位积极开展节水减排技术改造,提高用水效率,纷纷尝到了节水带来的甜头。


镜头2

草地下的污水再生水处理站:让校区实现生活污水零排放

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主楼旁,绿油油的草地下埋藏着一个污水再生水处理站,它占地5400平方米,采用生物降解、膜过滤技术,对污水进行再生处理,日处理量4300吨。

依靠这个处理站,拥有1.7万多名师生的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实现了生活污水零排放,冗余的中水还成为校园湿地的补水,保证了湿地生态的平衡,吸引了白鹭、苍鹭、黑水鸡等各类水禽栖息校园。

学校后勤与资产管理处副处长陈江介绍道,目前学校冲厕、洒地、浇灌花草及湿地补水等,全部使用污水处理后的中水。以2020年为例,全年中水处理量约88.79万吨,年回用量约45.18万吨,年溢流到内河作为景观补水约43.61万吨,年度节约自来水水费支出约284万元。

此外,全校用水器具均采用了红外线节水器、延时自闭控制阀、陶瓷阀、节水阀等智能型、节水型的器具。仅此一项,学校每年节水约15万吨,节约开支约45万元。


>>点击:中水回用不浪费一滴水

中水回用,不浪费一滴水。目前,我市加强节水载体建设,积极推进各级公共机构创建节水型单位、节水型校园。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两家高校开展“节水型高校”申报工作,目前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申报工作已完成初审。

此外,厦门市还指导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申报参评国家“水效领跑者”示范单位遴选工作,顺利通过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实地验收考核,并被推荐到国家予以参评。


镜头3

变废为宝的污水处理厂:让每一滴水都得到充分利用

内田溪是翔安“母亲河”九溪的一条重要支流,过去的它水体黑臭,污染严重。这段时间以来,居住在溪流两岸的市民能明显发现它的变化:水量不仅变多了,而且十分清澈。

很多人并不知道,内田溪的“华丽转身”,是生活污水不再往溪里排放,还将城市污水“变废为宝”进行生态补水的结果。目前,内田溪流域共有两处生态补水点,日均补水达4万吨左右,有效增强了内田溪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

位于火炬(翔安)高科技产业区的翔安污水处理厂,就是把城市污水“变废为宝”的幕后功臣。

翔安区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厂每天处理污水约9.8万吨,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地表类Ⅳ类排放标准,尾水主要作为翔安浯溪、内田溪、内垵溪、店头溪生态补水,其余部分则作为市政道路绿化用水和厂区生产用水。

水是厦门这座沿海城市与生俱来的“基因”,然而,厦门也是一座缺水的城市。因此,再生水利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翔安西部缺水,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也能变得像自来水一样清澈,让每一滴水都得到充分利用。”工作人员说道。


>>点击:尾水利用城市污水变清流

厦门市始终高度重视再生水利用,全市规划建设的污水厂尾水排放标准达一级A或地表类Ⅳ类水标准,为尾水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2020年,我市修订和制订《厦门市九条溪流生态补水工程规划》及《厦门市雨洪增蓄利用工程规划》。截至目前,厦门市再生水年度回用量为8100.04万吨,利用率已达22.11%,主要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市政道路冲洗及园林绿化,不仅做到了还水于河,更实现了让水多起来,动起来,清起来。

(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