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台江区白马南路,有一家始创于清代的“老天华乐器行”,是福州少有的非餐饮类中华老字号。
“老天华”所制乐器以选材优良、音色准确、音域宽广、种类繁多而享誉福州,深受民乐爱好者的青睐。尤其是他们制作的闽地独有乐器,带有浓厚的“虾油味”,奏出了土生土长的民间天籁。
经过200多年的坚守传承,“老天华”的“交接棒”,如今已从第五代传承人王道武的手中,递给了第六代传承人王增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增鑫结合现代乐理,在不改变乐器传统音色的前提下,使其更适应现代大乐团的演奏。
王增鑫正在吹奏经他改良的逗管
清朝末年享誉巴拿马万国展览会
日前,记者来到“老天华乐器行”,越胡、二胡、月琴、椰胡、逗管等,各种传统乐器琳琅满目。“这个是越胡,跟二胡比起来,共鸣腔较小,音色比较高,是闽剧的‘主胡’。这个则是椰壳制作的椰胡……”王道武如数家珍,向记者介绍起店内的各种乐器。
王增鑫正在用椰子壳制作椰胡的共鸣腔
今年67岁的王道武,是老天华乐器的第五代传承人,2018年被认定为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他告诉记者,他们家族在清朝时从事粮油皮草生意,家境殷实,出了位喜欢钻研各种民间乐器的音乐爱好者王仕佺。王仕佺学会制作乐器的技艺后,在茶亭街开了家乐器行。
到了清末民初,乐器行在第三代传人王右孙手上达到一个高峰,成为国内鼎鼎有名的乐铺,清末时制造的乐器曾在巴拿马万国展览会上获奖,并远销东南亚。
上世纪九十年代,老天华在茶亭街的门市,王道武在柜台里招呼客人(受访者提供)
王道武从小耳濡目染,也是做乐器的好手,年轻时给父亲打下手,退休后才专职从事乐器制作。
学习现代乐理改进传统工艺
“老天华”第六代传承人王增鑫,今年38岁,从小就在充盈着传统音乐的氛围中长大。“2006年,我们家世代扎根的茶亭街拆迁,加上爷爷奶奶的去世,对我的触动很大。”生活中的巨大变化,让王增鑫感悟到,这门老手艺必须有人传承下去,直到这一年,他才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乐器行的传承事业中。
王增鑫正在用椰子壳制作椰胡的共鸣腔
乐器制作十分讲究,大部分乐器前前后后有20多道工序,还有一些的制作更加繁琐。手艺传到王增鑫这一代,他思考的更多问题,是如何采用一些创新的手法,为这门古老的技艺注入活力。
“传统民乐是五声律,现代是十二律,为了让传统乐器更好地配合现代大乐团的演奏,必须进行改进。”为此,王增鑫重新学习了现代乐理,对传统乐器进行调整。
父子俩正在讨论传统乐器制作和修缮的工艺
“以福州特有的传统乐器逗管为例,原为平均孔,如今我将其调整成非均孔。”改进后的逗管,在不改变传统音色的基础上,音域更宽,音准更准,半音更好控制,王增鑫说,“这样的调整,需要不断琢磨,并且跟演奏者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地沟通,如今仍在不断改进中。”
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得“老天华”的名号能够传承200多年,依然屹立不倒。
如今,大家对传统闽地文化越来越重视,不少大中小学和社团,成为“老天华”的新客户,纷纷前来选购传统乐器。王增鑫表示:“我们将为福州传统音乐的传承,竭尽所能。”(记者 李琪 马俊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