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福州
标题图
国宝里的国宝!就在福州这里!
2021-03-11 15:20 福州晚报

在福州市博物馆

有一件宝贝

长年迎接络绎不绝的专业研究人士

其中不少人还是来自境外

这件宝贝有何特别之处?

它曾上过《国宝档案》

还曾借展台北故宫博物院

并且待遇奇特

被放置在展览最显著的位置

但配的却是昏暗微弱的灯光

这又是因何缘故?

本期“市博探秘•镇馆之宝”系列报道

将带读者穿越宋朝

领略历史上福州曾经辉煌的

漆工艺之美图片

管窥宋端平年间贵妇生活

1986年,福州茶园村一处夫妻合葬墓考古中,发现了为数众多、保存完好的丝织品及生活日用品。这些出土文物多数品相完好、工艺精湛,令人赞叹。

从出土帛幡上的文字判断,男主人应是一名高级武将,墓葬年代应为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

同时出土的还有精致的包金角梳(据专家讲述,这也是福州工艺“三宝”之一的角梳,首次在考古中被发现)、银质粉盒、粉扑、粉饼等物件,可见女主人生前生活的优裕尊贵。

但引发考古界震动的

是其中的四件漆器

虽然汉至明清时期都有漆实物遗存

作为漆工艺发达的宋代

却鲜见传世品

由于有一同出土的文字佐证

茶园村的这几件漆器

成为目前最早且有确切纪年的漆文物

并且,它们还是

南宋雕漆的经典代表作品

是研究南宋雕漆工艺美术

最为珍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四件漆器中,专家们最关注的

就是本次报道聚焦的

剔犀如意云纹三层葵形盒

又名葵形剔犀漆奁

奁(音lian,第二声)

是用来盛放古代妇女梳妆用品的盒子。在宋代,漆奁是时尚的闺中用品。

宋朝张先的《于飞乐令/于飞乐》中“宝奁开,菱鉴静,一掏清蟾。新妆脸,旋学花添”,讲的就是闺阁中的女性打开妆奁梳妆的情景。

在当时的流行中

剔犀漆奁堪称奁中的“爱马仕”

是贵族妇女才能拥有的极致奢侈品

实至名归的“宝奁”

但宋词中的“宝奁”

究竟是什么模样

南宋葵形剔犀漆奁的出土

让今人有了直观的参照

图片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特殊待遇

这件南宋葵形剔犀漆奁

通高13.9厘米,最宽直径10.5厘米

木胎,直腹,平底,浅足

器身分盖、盘、中、底四层

盖及各层间毕有子母口扣合

严实紧密

盖面及器身均饰如意云纹图案

器表髹褐色漆

刀法娴熟,雕工圆润,清朗流畅

整体风格朴实大方

色泽明亮,制作精美图片

很多人不知道,它就是现在福州市博物馆大厅的柱子上,古朴大方的如意云纹图案的“原型”。

201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曾举办一个南宋文化艺术的特展。策展方向全世界的二十多家博物馆筹借相关文物。一位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部蔡姓主任,慕名前来福州市博物馆要借展南宋葵形剔犀漆奁。

但第一次到馆时因为温度、湿度过高,市博管理人员没有打开库房让这位蔡主任看到实物。他便前往福建省内其他博物馆,但看了一圈后又折回到市博,再次“求见”南宋葵形剔犀漆奁。他表示,只有见到了实物,才能依据它制定专门的运输及保护措施。

这位蔡主任所言不虚,在后来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中,南宋葵形剔犀漆奁得到了极为特殊的展出保护。它被放在特展的进门首位,但灯光调得非常黯淡,暗到引得当时世界各地前来观展的人忍不住要询问究竟。

这当然是为了保护这件稀世珍品

因为除了温湿度外

漆器对光的敏感性较强

尤其是光线中的紫外线

对漆器有强大的破坏力

这一特展吸引了

当时包括凤凰台在内的

众多媒体现场直播

南宋葵形剔犀漆奁

也因此为世界所知

图片

此后就有更多的日本、荷兰等

国外的研究学者

及研究机构络绎来到福州

只为一睹

这一世界最早的

纪年明确的漆器标准件

图片

曾被蒲松龄“点赞”的福犀

或有许多人会疑惑,南宋葵形剔犀漆奁珍贵到了如此地步,就连北京故宫博物院都没有可以与之相媲美的藏品吗?

专家说,在北京故宫中确实有不少剔红漆器,但是南宋的剔犀漆器,并有明确纪年的,也找不出第二件。

20世纪80年代

国家文物局的一级品专家

来闽鉴定这件文物

当时就下结论称

这是一级品中的精品

国宝里的国宝

它之所以世所稀罕

除了有标准纪年外

也与剔犀这种工艺有关

剔犀

又称云雕,它的制作过程复杂。工匠先在漆胎上用两至三种色漆髹涂,一种色漆涂至一定厚度,再涂另一种,从而形成几十至上百层堆漆。最后工匠在堆漆上用刻刀侧雕纹样,从而形成浮雕般的艺术效果。它的工艺特色决定了剔犀漆器不仅制作时间长,并且制作难度大——雕刻时每一刀都要零失误,因为绝无可能再修补。

所以,剔犀漆器在古代

仅为上层社会所使用

流传存世数量稀少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也写过与文玩有关的《家政内编》。他在其中对福州漆器“福犀”有过这样的描述:

“剔犀器,以滑地紫犀为上;底如仰瓦,光泽坚薄,色如枣,剔深峻者,次之。福州,旧做色黄滑底,圆花者多,曰福犀,坚且薄,亦难得。嘉兴新作,虽重,少有坚者。黄底者,最浮脆。”

蒲松龄笔下不仅对福犀的形状特征进行了说明,还多有称赞,并与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的嘉兴同类产品作了对比,认为嘉兴的漆器品质逊于福州。

福犀之精美

在工艺史上地位

由此也可见一斑

但现代人对福州漆器的了解

多停留于清代的脱胎漆器

而不知在宋代

福州所产的“福犀”就已驰名于世

专家认为

福州漆器的发端可以上溯至汉代。由于自然条件十分适合调漆、养漆,加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推动了漆器业的发展。

宋《淳熙三山志》记载,熙宁年间福州就已开办官方漆作,至南宋更形成规模。福州漆器自宋以降,一直在对外贸易、文化交流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透过南宋葵形剔犀漆奁

我们可以真切感受一个

“百货随潮船入市

万家沽酒户垂帘”的宋时福州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