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言:“从来佳茗似佳人”,一点不虚,在他之前,或之后,有太多的茶女神级人物。
从古至今,爱茶懂茶的女子将茶的芬芳与柔美演绎地格外精彩。时值一年一度的三八女人节,让古今那些懂茶的女子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身边,讲述她们与茶的传奇故事。
李治 知音者莫如茶
李冶,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也是一位才华和个性都特别的女茶人。她与茶圣陆羽惺惺相惜、心意相通,常常煮雪烹茶论茶,受陆羽的影响她对茶的造诣自然不可小觑。
元·赵元《陆羽烹茶图》
据传李治卧病在床时,恰逢陆羽至,作一诗:
《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此中情谊与心意隐然可见。虽然李治身边交好的幽人文士众多,但只有茶和陆羽,这一情怀之物、知音之人,一直陪伴。
或许因为陆羽为孤儿,李治又一病不起,同是孤苦的天涯沦落人,在山川里寻茶,在茶酒里寻知音,互相寻求慰藉。
梅妃 女子斗茶不让须眉
唐玄宗时期,梅妃因与皇上斗茶而被后人津津乐道。梅妃,原名叫江采萍,是福建莆田人。她不仅是美女,还是慧敏能文的才女,因为生来喜爱梅花而被唐玄宗赐名为梅妃。
有一次,唐玄宗就在宫中和梅妃斗茶。玄宗让宫女旺火烧水,水一沸,就将茶叶全放进鼎中烹,舀进壶就冲;而梅妃凭娴雅茶艺,占着优势,先是命宫女文火烧水,先将鼎从火炉上取下,徐徐进茶,然后再上炉文火煎烹,水刚沸,又取下,三滚后,茶成。
诸兄弟王爷品玄宗烹的茶,又浓又涩,而梅妃烹的茶,又清香又澄澈,玄宗自己喝着一比,自感败北。
可见,梅妃还是一位出色的茶人,女子斗茶的鼻祖,在长安把茶玩出了“国潮”的热度,对长安茶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花蕊夫人 精通煎茶的才女
与卓文君、薛涛、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的花蕊夫人,传说是位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虽对其生平众说纷纭,已难考证,其留下了百首《花蕊宫词》却是其才华的佐证。也许花蕊夫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形象,就是指很多似花像蕊般的有才女子。
《花蕊宫词》中的创作灵感来自宫廷女性和宫中琐事,一事一物、一情一景皆由花蕊夫人亲身经历,反映出自然真挚的感情。自然也有一些反映宫廷茶生活的宫词。
《花蕊宫词》
白藤花限白银花,阁子门当寝殿斜。
近被宫中知了事,每来随驾使煎茶。
诗中所云,深得皇帝喜爱的花蕊夫人,便时常随皇帝身边,负责为皇帝“煎茶”。“使煎茶”,表明宫内女子是很懂得事茶之道的。不仅仅是花蕊夫人,宫中女子有不少是泡茶高手,佳人近茶、煎茶,活色生香。
茶碾旋转,绿尘纷飞
周韶 “奇茗”收藏家
点茶高手中,周韶是值得记录的一位。
赵令畤《侯鲭录》
卷七《东坡叙周韶落籍帖》:
杭州营妓周韶,多蓄奇茗,
尝与君谟斗胜之。
蔡君谟即蔡襄, 为宋帝监制龙凤团饼,撰有《茶录》, 本是点茶的高手,而周韶能胜之, 可称奇矣。
原来,周韶“多蓄奇茗”,还是个喜欢收藏各种好茶的奇女子。与蔡襄斗茶,水一样,周韶的茶好,于是多次斗茶都胜了蔡襄。不愧为北宋茶文化圈子里的顶尖茶家之一。
鲍君徽 好诗只因饮茶多
宫中茶事有多呀?从中晚唐时期的女诗人笔下可见一斑。被唐德宗召入宫中的鲍君徽见过不少茶事盛会,曾作《东亭茶宴》——“红炉煮茗松花香”、“茗宴东亭四望通”等诗句都描绘了宫中茶宴盛况。
《东亭茶宴》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宫人们用红泥小火炉煮茶,香茗煮沸,冒着淡淡的茶烟。与会人士边品茶边欣赏城池山色美景,怡然自得。
而鲍君徽的另一首诗《惜花吟》则描写了花下煮茶尽欢的场景:
《惜花吟》
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朝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欢,莫待春风总吹却。
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
妆成罢吟恣游后,独把芳枝归洞房。
这写的就是宫廷女眷在影歌蝶舞相伴之下,煮茶赏花,乐在其中。全唐诗中,留存她四首,两首写到茶,可见她对茶的珍爱与懂得。
李清照 文人独创玩茶情趣
史上人气最高的女词人李清照,她写过多首与茶相关的诗词,“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都被大家所熟知。
她与丈夫赵明诚还发明了一种茶游戏——赌书泼茶:在一大堆书中指出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只有说对了才有茶喝。这个游戏,钱锺书和杨绛夫妇也常玩。
李清照画像
李清照爱茶爱到什么程度?做梦都在分茶!
《晓梦》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节选)
常年徜徉于茶海书山中的她,还首创了“茶令”。具体规则是“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要懂得品茶,还要懂得引经据典。所以,文人们斗茶常常是“搜我肺肠茶著令”。茶令,这一古老的品茶游戏,至今仍流行于江南地区。
灿烂至极的文艺茗饮盛世,却抵挡不住投鞭南下的金兵铁蹄。李清照的长短句里,仍萦绕着淡淡茶香,却平添了几许浓稠的伤情愁绪。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从前,明诚远行,尚有归来之日。如今,人鬼殊途,徒留我一人颠沛流离,贫病交加,暗自神伤。
陈芸娘 茶生活艺术家
芸娘是沈复(字三白)柔软的笔尖下和着哀愁书写的可爱女子。她不仅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而且还是个活脱脱的才女雅士。剪树艺花、叠山理水、花卉清供、焚香品茗,几乎无所不通。
卷二《闲情记趣》中三白与众友春游品茶饮酒的情节,更是将芸娘这个“生活艺术家”的可爱形象刻画得丰盈饱满。芸娘去市集上雇了个卖馄饨的夫子,锅灶、砂罐、杯碗俱全。众人布荐席团坐,先烹茗,后暖酒烹肴,把这满目的醉人春光都付之香茶醇酒之中,坐卧歌啸,大块朵颐,畅快淋漓。、
芸娘还是个地道的“美食家”嗜茶的芸娘吃饭都要用茶来泡着吃,嫩绿的茶汤中,乳白的米粒点缀着肥嫩的芽头,饭香与熟栗香相得益彰,食来必是齿颊生香。喜欢用茶来泡芥卤乳腐,做成吴地的臭乳腐,用作佐餐小菜,使三白从此爱上了原本深恶痛绝的乳腐和卤瓜。
“荷花茶”虽不是芸娘首创(元代画家倪云林就有此做法),但被她活学活用,流传至今。她用小纱囊撮少许茶叶,置于晚含晓放的花心之中,次早取出,烹泉泡之,香韵冠绝。芸娘虽效古,但恰似其荷花茶般灵澈明透的妙心奇思,试问古往今来有几人?
凯瑟琳皇后 茶文化的传播使者
茶叶发源于中国,却不仅仅是中国宫廷内的宠儿。随着国内外交流的频繁,茶饮之风渐渐传播至中华各地和西方各国。在英国,就有一位宫廷女子对茶十分痴迷,并在她的带动下,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她就是凯瑟琳皇后。
早在公元五世纪时,中国的茶叶就运输至土耳其,而在隋唐以后又与西方国家通商互市不绝,茶叶贸易早已有之。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扎嫁到英国皇室,她的陪嫁品中包括221磅红茶及各种精美的中国茶具,而在那个时代,红茶之贵重堪比银子。
为满足皇后的嗜好,宫廷中还开设了气派豪华的茶室。一些贵妇群起效仿,也在家中特辟茶室,以示高雅、阔绰、时髦,中国茶叶由此成为英国豪门贵族修身养性的灵丹妙药而风行。因此,凯瑟琳也就被称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那位将茶叶作为嫁妆带进英国的凯瑟琳,让中国茶从英国开始,与世界有了一种极其奇妙的结合。
冰心 一生最爱茉莉花
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长寿99岁,因其著作称誉满身。在国人中能被尊称为“先生”的女士,一双手估计能数完,她是其中之一。
冰心
在《我家的茶事》中,她称自己“琴棋书画诗酒花”皆无缘,作为家庭主妇每天必须和柴米油盐酱醋打交道,茶,是从中年以后,才有喝茶的习惯。每天早上都要沏一杯茉莉香片,外加几朵杭白菊。
抗战期间,到了云南,一边用笔名写《关于女人》挣稿费,一边沏着福建乡亲送的茉莉香片,总想起故去的家人,而感到“茶”的特别香冽,从那时一直喝。
杨绛 茶中品出人生况味
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的夫人。长寿105岁,同样著作影响、称誉满身,亦有“先生”之尊称。
在杨绛先生的诸多作品中,曾反复写到过一些和茶有关的文字,比如《将饮茶》,以茶开篇,带出对亲人的怀念和记录家庭生活;再比如 《喝茶》,用带诙谐的文字将中西方对茶的不同态度描绘出来,让人忍俊不禁。
杨绛一家人
《喝茶》(节选)
那么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记不清哪位英国作家说过,“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而咱们中国诗,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诗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此文引经据典,谈论古今中外饮茶、咖啡与酒。并文末呼吁:“爱喝茶的,不妨多多喝吧!” 传茶是功德,爱茶雅静,品茶长寿益身心健康,两位女神“先生”就是例证啊。
古今中外那些秀外慧中的女子,一盏茶香盛着她们的艳艳才情。她们懂茶、爱茶,不亚于男士,甚至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诠释出独到的茶意境。
最后,祝天下所有女神节日快乐!
如花美眷,如茶芬芳,美丽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