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元夕一回换,怪听声声卖古灯。”
一到元宵,就到了泉州大街小巷结彩,家家户户挂灯的热闹时节。要不是疫情影响,这个时候,泉州一年一度的花灯展应该也在新门街拉开帷幕了。
自从唐代士族南下定居闽南,将花灯习俗带到泉州后,花灯成了泉州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婚嫁送花灯,祈愿人丁兴旺,谁家生了儿子更是要买上一盏花灯挂到宗祠,敬祖告慰添丁;上元一到,必是要闹花灯、猜灯谜。这个环节应该算整个春节最热闹的时刻,这波过完,才标志着春节的正式结束。
据史料记载,泉州的“灯节”在宋朝达到了顶峰,据说南宋时,有3000多名南下的皇室宗亲定居在泉州。一到元宵,“他们仿照临安大放花灯,上元的活动热闹壮观。宋·《五杂俎》誉称:‘天下上元,灯灼之盛,无逾闽中’甚至连京城杭州点灯都委托泉州太守、南安知县雇工精制。”
后来,这种皇家技艺慢慢流入民间。千百年来,花灯技艺在成百上千的民间手艺人的坚守下,开枝散叶。土生土长,今年74岁的林守明和48岁的林伟忠父子就是这样的守艺人,幸运的是,他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近年,双双被评为“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从林守明的父辈起,这个家庭就掌握了花灯技艺。林守明记忆中,每年春节,作为村里木雕匠人的父亲,除了给村里的龙船刻龙头,还会扎上一些花灯,有些自用,有些送人,还可以售卖一部分,置办一些节日的食物。耳闻目染下,林守明无师自通,学会了扎花灯的技艺。可惜的是,父亲的早逝使得他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1963年,16岁的林守明在亲戚的介绍下,进入了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当起了竹编工人。竹制花瓶、花篮……精美绝伦的各类工艺品从这里销往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已故著名画家李硕卿,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卢思立,刻纸大师李尧宝等艺术名家都是当时工艺公司的骨干。在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里,林守明的手艺得到了很好地提升。
80年代后,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公办的工艺美术公司山河日下,林守明也从竹编工厂转到了刺绣厂最后到了工艺品公司搞起销售,可惜终究还是下了岗,只能生产自救。好在,林守明的花灯技艺从未放弃,他索兴专职搞起了刺绣和花灯制作。没想到,他的花灯坊很快得到了认可,每年元宵,找到他预定花灯的个人和单位越来越多。
“当时一个花灯可以卖40块左右。”言语不多的林守明说起这话时,我们能够体会当时他生产自救成功的喜悦。正是这样,支撑起了家庭的收入,也让他有了坚守下去的信心。
与林守明一样,他的儿子林伟忠也是在很小的守候就学会扎灯技艺。“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都是有一定自然天赋的。”林伟忠自信地告诉记者。但是,在花灯传承的道路上林伟忠也并非一帆风顺。学校毕业后,干过印刷厂,制作过广告牌,学过电焊。闯荡之后,在父亲的不断影响下,他最后也选择了回归传家之业,和父亲一起认真研究花灯技艺。
林守明父子传承的花灯技艺属于南派,与北派的粗犷相比,南派工艺更细腻更讲究细节。往往一个花灯下来,要经历10多道工序,设计、塑形、刻制……每一道工序,父子俩都要探讨再探讨,研磨再研磨。“慢工才能出细活,有时候一个花灯从设计到制作要历时半个月,小时候父亲为了给公交公司设计一盏参展的东西塔花灯,每个细节都精雕细刻,后来这个花灯获了大奖。”林伟忠说,父亲给他最大的影响就是认真。
花灯之路,个性刚强的林伟忠在传承的同时,不断革新。比如他的仿古粘制法,使得仿古花灯的景物更加和谐自然。他还利用学过的电焊知识,改进了铁艺灯骨造型。他现场为我们展示了今年新创作的八宝灯,玲珑剔透,八宝图栩栩如生,灯光一亮,惊艳全场。
去年一场疫情,也重重影响了林家父子的花灯坊。“销量下降得很厉害,生存都差点成了问题。”林伟忠说,影响之下,他们也开始转型,花灯研习所开始对外开放,了解花灯工艺又能现场体验,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唐灯南照千年,传承之火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