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牛角挂书行且读
2021-02-23 08:29

金牛献瑞、牛劲冲天、“牛”转乾坤……牛年春节,手机微信里各类喜气洋洋的祝福语尽显“牛味”。我也不落伍,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老家水牛的照片,并配发文字:勤牛奋蹄书相伴,踏歌而行入广林。读中学的孩子见状,立马提醒:“爸爸,不对呀,牛与书,风马牛不相及,你确认能这么写么?”

“嗯,确认!”我坚定地说。牛这庞然大物,于我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孩提时放牧的许多“牛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依然记忆犹新,我在许多文字里都提到过。其中,一篇名叫《我不想骑牛》的文章里,我确切记录了当年骑牛的真实感受:“随着父亲‘嗷’的一声,牛止住了脚步,父亲把我抱上牛背。带着几分新鲜和紧张感,我的双脚情不自禁地夹紧在水牛圆滚滚的肚子上。牛缓缓地走动起来,我也随之将身子前倾,两只手胡乱地各揪着一把硬生生的牛毛不敢放松……”

把牛与书相提并论,并非想博人眼球。汗牛充栋这个成语,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其表达的意思单纯得很,指的就是藏书特别多,即便让力大无比的牛力士去拉运,也会让其累出一身大汗!相比之下,牛角挂书这个成语,大家就可能会相对生疏了些。记得还在读书时,老师讲述这个成语,说古代有个叫李密的书生,十分勤奋,每次骑牛出行,都要在牛角上挂上一套自己喜欢读的书,边行边读。于是,我就心生纳闷了:“骑牛容易吗?还要坐在那摇摇晃晃的牛背上看书?”可是,书上真是这样记载的。《新唐书·李密传》一文里这样写道:“……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 行且读。”

骑牛行且读对我这样的有过骑牛经验的人而言,是件难以想象的不轻松的活儿。但是难归难,对于一个求知若渴,不愿意错过大好时光的读书人而言,又有什么不可以?不是还有为读书而悬梁刺股、引锥刺股的事吗?就这样,牛与书的渊源从古籍中款款走来,代代相承的是一种不辍的行且读的精神。

我的“泥腿子”文盲父亲不懂得什么叫汗牛充栋,更没听说过牛角挂书的典故,但这并不影响他“拿牛”说理,告诫我们这些儿女要怎么读书。那时,老家山村聘请的私塾先生住在我家,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他第一个告知的人必定是父亲。然后,望子成龙心切的父亲就会立即“变脸”。他时常说的几句话总叫我耳朵起茧:“你这娃子呀,怎就不如一头家里下地拉犁的水牛?看看咱们的牛是怎么吃草的吧,从不挑肥拣瘦,只要嘴巴能触到的,不管老嫩,先三下五除二来个一扫而光,待到归圈了再‘算旧账’,将吞到肚子里的草吐出来,慢咬细嚼一一消化。你就知道玩玩玩,怎么就不懂走出学堂回家后再来一番水牛反刍般慢咬细嚼?”

父亲的话多朴实多在理呀。现在,老爷子已经离世多年,但他对我说的那些话仿佛依旧在耳边回响。只是,那时的我怎么总理解不了父亲的一番苦心呢?正思忖间,牛年的钟声已经咚咚地敲响。也恰是那日,我网购的邱华栋非虚构最新力作《北京传》,以及广东作家熊育群创作的抗疫题材长篇报告文学《第76天》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石舒清饱含激情书写人类面对大灾时不屈不挠精神的《地动》三本书邮寄到家,让我的牛年春节长假又多了一份滋味丰富的“食粮”。刚好,把窗外此起彼伏的炮仗声当作欢歌一曲,来番牛角挂书行且读。我想,如若父亲在天有灵,一定会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悄悄地点上一个赞吧。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