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头条抓取
标题图
野外旅游,谨防肺吸虫感染
2021-02-15 11:32 福建疾控


福建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研究室门诊曾接诊过一位被误诊为肺结核、肺癌的病人。这位病人因发热、咳嗽、咳痰咳血、胸闷,就诊过多家医院,症状一直不见好转,最后转到福建省疾控中心。

中心寄生虫研究室门诊的专业人员为这位病人做了痰液涂片检查,从痰液中找到了肺吸虫虫卵,结合病人的寄生虫抗体、胸部CT等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肺吸虫感染。经驱虫等积极治疗,几个疗程后这位病人就痊愈了。

这位病人是如何感染上肺吸虫的?经询问病史,是在一次外出游玩野炊时,生吃了半只从小溪中捕捞的活螃蟹,结果没过几个月就发病了。

我国一些地区居民有生食的习俗,喜欢生吃从河溪里捕捞的小蟹、小虾等淡水甲壳类,认为这些野生的虾蟹纯天然、无污染、味道鲜美,是滋补养生、强身健体的好食物。殊不知,这些小生物体内往往携带着寄生虫,最常见的就是肺吸虫

肺吸虫是一种什么病?

肺吸虫病是一种主要由并殖吸虫感染导致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全球有40多种并殖吸虫,我国主要以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感染为主。本病分布广泛,在我国24个省(市、区)流行。

患者是肺吸虫的终末宿主病兽、病畜保存宿主,是本病主要传染源

肺吸虫主要寄生在人的肺脏,还可以寄生在心、脑、肝等重要器官,危害极大:

  • 当人体感染肺吸虫之后,童虫和成虫会在身体中穿梭从而对脏器造成损伤,导致出现发热、炎症以及脏器损伤的相关表现;

  • 当肺吸虫“定居在肺部时,会出现相关肺部损伤的症状,比如胸闷、咳嗽、咳铁锈色痰等;

  • 当肺吸虫移动到大脑时,可以引起剧烈的头痛、癫痫、视力下降,甚至可以引起偏瘫、失语症;

  • 当肺吸虫游走在皮肤下时,在患者皮下可以看到一个个的小结节。

人是如何感染肺吸虫的?

肺吸虫都是人吃进去之后才感染的。

肺吸虫病并不会发生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动物和人之间需要二个中间宿主,肺吸虫需要在螺(第一中间宿主)甲壳类动物(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完成之后才具有感染性,吃螺蛳不会感染肺吸虫,而吃溪蟹和淡水虾则容易被感染。

这些第一、二中间宿主通常栖息于山区、丘陵等环境优美的小河沟、小山溪中,因此肺吸虫病多见于丘陵或山丘地带。

一图详解肺吸虫是如何感染人的:

简单来说,就是感染了肺吸虫的动物或人,其体内的虫卵随痰液或粪便排出体外后进入水中长成毛蚴,然后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吃进去在体内长成尾蚴,尾蚴逸出水中继而被第二中间宿主(甲壳类动物)吃了在体内发育成囊蚴,此时的囊蚴具有感染性。最后,人生食或半熟食带有囊蚴的淡水蟹和蝲蛄、沼虾等,或者被囊蚴污染的食物、水源(溪蟹或蝲蛄死后因肢体碎裂,囊蚴可污染水源)后导致患病。

感染肺吸虫有什么症状?
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以肺部病变为主,且全身症状明显,患者常有咳嗽、咳铁锈色痰、血痰等呼吸道症状,同时伴有低热、乏力、盗汗、纳差、腹痛、腹泻、荨麻疹、皮下结节或包块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症状轻重往往与入侵虫种、感染程度、受累器官、机体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

潜伏期多数在3~6个月,迟至2年,短者仅数天。

怀疑感染了肺吸虫病怎么办?

生食或半熟食过淡水蟹和蝲蛄、沼虾,或喝过生溪水生食过野生动物肉者,除了留意是否存在肺吸虫病的相关症状外,还可以及时就诊,主动跟医生说明,以帮助诊断。

一般先做血常规检查,看看嗜酸性粒细胞是否增高再作进一步诊断。肺吸虫感染者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普遍增高,一般为5%~20%,急性期可高达80%以上。

要确诊是否被肺吸虫感染,需要在痰液或粪便涂片中找到肺吸虫虫卵,或者免疫学检查肺吸虫抗体阳性才能确诊

吡喹酮等药物能有效杀灭体内的肺吸虫,但肺吸虫造成的肺部损伤却难以修复,将长期影响患者的肺功能。

如何预防肺吸虫感染?
(1)拒绝生吃虾、蟹等淡水产品。注意水产品的来源,不吃一切不明来源的食品,拒绝食用醉虾、醉蟹、糟蟹等不靠谱食物。

(2)野外旅游时不生吃溪蟹和虾,不生喝溪水。吃水产时,一定要彻底加热。

(3)厨房的菜刀、案板等厨具一定要生熟分开,避免虫卵或者幼虫交叉感染。

(4)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注意洗手,有些虫卵很可能附着在各种物品上。

划重点:

预防肺吸虫病的关键一定是食生食、喝生水

特别是在野外时!

这个道理适用于预防所有的寄生虫病。




供稿:福建省疾控中心传防所寄生虫病研究室 蔡武卫

配图来源于网络



福建疾控

传播健康知识,

展示疾控风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