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头条抓取
标题图
“漳浦肉圆”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元林: 手中硬功夫 舌尖好滋味
2021-02-05 09:30 漳州新闻网

  王元林(右)在捶打肉泥

  临近春节,为了赶订单,王元林凌晨5点半就忙着搬运猪肉,准备工具,他的徒弟则忙着烧水。大约6点,师徒几个穿上洁白的工作服,戴上帽子、口罩,站在厚重的石墩前,抡起荔枝木制成的3斤重的棒槌,“啪啪啪”捶打肉泥。

  50岁的王元林是漳浦县绥安镇英山村人,为漳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漳浦肉圆”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漳浦肉圆’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清朝时期开始盛行。”王元林介绍,它以当地人饲养的现宰新鲜猪后腿肉为基本原料,遵循祖辈相传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精制而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大陆与台湾逐渐放开交流,这一技艺传到台湾。正所谓“想到漳浦,就想到漳浦肉圆;想回漳浦,就想吃漳浦肉圆。”多年来,漳浦肉圆已成为外出漳浦人的一份美好记忆。

  “做漳浦肉圆,我从小耳濡目染。”王元林说,其祖父从上一代人传承漳浦肉圆的制作技艺,又将这一技艺传给其父亲和叔父。王元林小时候就常看父辈制作肉圆,至20岁长得很结实,有力气又勤快,就被留在身边帮忙。“我们农村年底常有人办喜宴,漳浦肉圆是必出的一道名菜。”当时其叔父是张罗喜宴的能手,尤其制作肉圆时,总少不了叫王元林来帮捶打肉泥。寒冬腊月,抡起圆木棒槌,一点也不觉得冷。在几年反反复复的捶打中,王元林掌握了手工漳浦肉圆的制作技巧。

  1992年,王元林夫妇一番商量后,在县城最热闹的北街租下一间约30平方米的店面,一心一意做起漳浦肉圆。“其实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就是讲究猪肉的新鲜度和捶打的手下功夫。”虽然制作漳浦肉圆并没有繁难的程序,但因为刚做,人脉不够广,王元林在数量上不贪大,每天只做五六十斤。那时,夫妻俩每天凌晨4点就起来,先到集市购买新鲜的猪后腿肉,回头,男的捶打肉泥,女的负责烧两大锅水。

  王元林透露,制作漳浦肉圆,最重要的是两道程序,首先,猪肉必须是现宰两个小时内的,可以保持水分,蛋白质也还未凝固。其次猪肉须经过反复捶打,才能使蛋白质充分释放。至于配料,则适当加进少许的淀粉、盐和自制的咸鱼汁,不需其他佐料。“肉泥与佐料搅拌充分均匀,就变为肉浆,肉浆粘稠度全凭经验。”王元林说,此时用手抓适量的肉浆,把五个手指握成漏斗状的拳头,拇指与食指为出肉泥口,挤压其他手指,使肉浆从拇指和食指之间滚出、迅速收紧母指和食指,使滚出的肉浆成圆形,这种手艺全凭师傅辈辈相传。“两大锅水的水温很讲究,一锅40度左右,一锅则80度以上。”王元林介绍,40度的温水是为了给肉圆定型,而后捞出再放入另一锅温开水内慢火煮熟,这样既可以尽量保持肉圆的原汁原味,又能使肉圆富有弹性、可口好吃。

  因为纯猪肉精心制作,货真价实,很快,王元林的漳浦肉圆在北街乃至县城区打响了名气。第二年,他们每天制作的量上升至六七百斤。“大家觉得好吃,所以除了在市场摆摊零售,我们兼做批发,供应给一些面馆和其他菜摊。”王元林说,夫妇忙不过来,只好请大姐、侄儿、外甥等来帮忙。“那时,做到累时倚靠在门槛上就会打呼噜。”王元林说,七月份或者年关前,是一年中的旺季,常常加班到天亮,店门几乎全天候开着,好几个人都忙不过来。

  1999年,王元林用几年奋斗积攒下的资金在中心市场购买了一间50平方米的店面,此时他们每天制作的漳浦肉圆超过2000斤。几年后,他再次扩大生产规模,建起一栋四层的加工厂,引进用于切肉、绞肉、打浆、蒸煮、冷却、包装等机器,于2010年正式注册“漳州德林食品有限公司”。

  “虽然公司实现了半自动化生产,但是手工制作并没有因此荒废。”王元林借助现代化生产设备,实现了更大规模的肉圆生产,但是对原材料的把关和制作过程的把控,他亲力亲为。同时,他依然坚持每天手持棒槌捶打肉泥,为的是把这份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传承下去,也是为了守护住舌尖上“漳浦肉圆”的地道风味。

  谈及未来发展,王元林信心满满地表示,目前每天的产量达1.5吨,产值6万元以上。实现工厂化生产以后,他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除了将产品投放到自己新开的超市外,还通过现场直播、开网店等线上渠道,借助冷链物流对外销售,让漳浦肉圆插上电商的“翅膀”,飞入更遥远的千家万户。

  ⊙洪锦城 文 李顺杰 图

责任编辑/杨朝华 罗培新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