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头村
近年来,一碗热腾腾的“沃头蚝干粥”让许多来厦门的游客流连忘返。这里的“沃头”实际上指的是“澳头”,它是厦门的一个小渔村。很早时,民间曾误以“沃”为“澳”的简体,故误写为“沃头”并依习惯流传下来。自古以来“澳头”海域以盛产肚白肉大的六耳“珍珠海蛎”而名扬内外,“蠔干”也成为当地村民不可或缺的海产品。
100多年前,一艘艘木帆船穿梭往来,一派繁荣。抗战期间,日军狂轰滥炸,满目疮痍。今天,古老渔村绽放勃勃生机,“闽南美丽海港侨村”风华正茂。
这是位于福建厦门翔安区新店镇的澳头,襟山带海,与厦门、金门两岛隔海相望。据不完全统计,澳头社区拥有海内外乡亲1万多人,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
曾经的澳头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海上捕捞和滩涂养殖为主。在2013年“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战略实施以前,多数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但随着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提出以来,澳头作为“美丽乡村”示范点之一,融入三海(“海鲜”、“海港”、“海防”)一侨(侨乡文化)文化,将澳头社区的发展定位为“闽南美丽海港侨村”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三海一侨”的文化名片
澳头曾是闽南著名的古渡口,商贾云集,市井十分繁华。公元1821年间,有澳头人驾驶的帆船经厦门港直达新加坡,成为我国第一艘直通新加坡的货船和新加坡开埠的第一条商船。从此,澳头人陆续出洋开荒拓土。
在澳头村海边一处僻静的渡口就曾是古时通往南洋的港口,可早观日出夜赏余辉。这里曾是一度繁忙的通商港口,南至台湾、广东沿海;北至浙江、秦皇岛、天津等地的船只就是从这里上船的,往返频繁盛极一时。
目前,澳头村现有人口千人左右,其分布在海外各地的同宗乡亲却数以万计。在众多侨民中以新加坡的乡亲尤多,约有4000人左右,其余的则散居在美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地,这里每年都有许多海外乡亲返回家乡省亲,寻祖归宗。
“蒸汽轮船普及之前,这里的人们习惯于‘走北船’到北方,‘走南船’下南洋。那时候到新加坡最快也要二十几天。从1821年第一个驶往南洋的澳头人算起,如今散布在海外的澳头人远多于村里现有人口。”坐在自家百年古厝改建的闽侨文史馆小院里,文史馆创始人、澳头华侨联谊会会长蒋永泰娓娓道来,“古渡头的辉煌热闹早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远去了。抗战期间,日军在这里狂轰滥炸,村里的建筑塌了一半。那时,很多人逃去了南洋。最苦的时候我们根本吃不到米饭,只能吃地瓜,几十种吃法真是吃到怕。要发展,必须走出去。”
逃离这个小渔村,曾经是很多村民的选择。蒋永泰也是其中之一。不过,离家数十载后,他回到了家乡。推动蒋永泰回到家乡的是一股潮流,一股让古老渔村精彩蝶变的潮流。
2013年,“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战略实施。2014年,澳头开启“美丽乡村”示范改造,采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融入“三海一侨”文化,打造“闽南美丽海港侨村”。2016年以来,深入挖掘和拓展“三海一侨·文创澳头”内涵,依托新增的文艺空间举办跨界艺术展览,将文创发展和特色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
所谓“三海”指的是:“海港文化”,利用别具特色的古厝建设一座海港文化展示馆,宣扬澳头人通过海洋走向海外的艰辛历程;“海防文化”,与民兵哨所联手共建“海防战地文化园”,培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鲜文化”,利用古厝民宅和集体发展用地,建设海鲜美食一条街。
“近年来,澳头渔港艺术小镇从最初的‘三海一侨’发展战略演绎出海洋文旅和海洋高科的新发展思路,着重发展‘美食、美术、美声’。目前,已有厦门爱乐乐团、南音、小螺号、北欧艺术中心等多家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入驻。这就像吹拂古老渔港小镇的文化春风。”蒋永泰说。
东西方艺术在此交融
这里是富有品味的艺术村,不仅有记载村史的文化艺术馆,还有北欧当代艺术中心,每年更有“澳头文化艺术季”和各类艺术展览活动吸引众人前来参观游玩。
随着近些年澳头社区的文创氛围越发浓厚,已经吸引了一批中外的艺术家,进驻这里开设工作室,有知名的作家陈慧瑛,克罗地亚当代艺术家Joseph Ahel、挪威艺术家Roald等,都选择了澳头作为艺术创作的地点。加上外国友人带来的文化或在此创作的艺术,澳头现在可谓是艺术气息满满。
苏遥,澳头村人,1980年考上福建工艺美术学校。1996年,他回到澳头。苏遥将自家牛棚变成了“会客厅”:一张老旧桌子,几个老式板凳,墙上挂满各式老工具,角落里摆放着旧农具。他还将自家的院子变成了陈列自己作品的艺术大院。
“从宋代起,澳头就有商船驶向南洋,载满瓷器运送到世界各地。有一次在海边,我随手捡起了一个瓷片,翻过来看到一个福字,当时给我的触动很大。”于是,苏遥潜心钻研,用家乡海边的瓷片和古船的木板作为核心元素,创作出了极具辨识度的“木语瓷言”。
蓝兰,来自北欧的艺术策展人,2016年入驻澳头。“我在这里做的第一个展是在‘蒋氏小宗’古厝里的当代北欧艺术展,效果棒极了。”蓝兰和她的先生——瑞典籍华裔艺术家王彤,一直致力于促进北欧与中国的文化艺术交流。机缘巧合,他们来到澳头,并在政府资助下于次年成立北欧当代艺术中心。
“我的定位是在保证专业性和学术性的基础上,尽量把展览策划得接地气又有互动性。我们展览中会使用很多大家平时都很熟悉的材料,比如破旧的渔网、废弃的窗框等,拉近和当地人的距离。”蓝兰粗略统计了一下,“我们每年会有4场大展,平时还会有讲座、沙龙等活动。从2016年至今,已经有110多位北欧艺术家来到澳头。”
4年来,蓝兰见证了澳头艺术气息的渐浓渐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村民的气质都不同了。第一场展览的时候,他们有打着球进展厅的,有吃着看展下饭的。现在,在展厅里大声嚷嚷的一定不是本地人,本地人会帮忙维持秩序。”蓝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