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梅(中)在指导队员练习高山族舞蹈
在华安县的文艺演出舞台上,或是街头巷尾广场上,总少不了高山族舞蹈者的身影。华安县是祖国大陆高山族同胞最集中的县份,高山族同胞大多能歌善舞,2008年高山族拉手舞还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起高山族舞蹈在华安县的推广与传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高山族舞蹈的编导——张金梅。
“一、二、三、四……”1月15日,在华安县大地土楼景区内的二宜楼内,张金梅喊着拍子,带着她新组建的土楼舞蹈队队员们进行排练。姑娘们身着高山族服饰,随着口令,动作整齐划一,优美的舞姿,成为土楼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谈起自己钟爱的高山族舞蹈,张金梅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她说,1999年,县里举办生态旅游节活动,需要筹备一台晚会。当时刚从泉州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张金梅被选中参演其中一个节目,自此与高山族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参演的第一支高山族舞蹈《山地情歌》的主舞担当,到后来成为编导,陆续创作出《抛陀螺》《竿球》等优秀舞蹈作品,她从最初表演单纯的观赏性舞蹈,发展到表现高山族同胞生产、生活习俗的体育竞技类舞蹈,还有推广至全县上下的广场舞。
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有许多故事,饱含艰辛的付出,“太难了!但是也要硬闯过去。”张金梅回忆说,刚开始接触高山族舞蹈时,没有现成的舞蹈可模仿、学习,只能由舞蹈队里曾有过在深圳民俗村表演经历的高建生、高荣华等队员口述,然后根据他们描述的舞蹈动作和场景进行想象、创作。
万事开头难,张金梅就结合观察高山族同胞生活、生产面貌,和队员们一起反复讨论、修改,由她主演的首支高山族舞蹈作品《山地情歌》诞生了,反映的是高山族同胞婚嫁习俗。舞台上,音乐响起,娇俏美丽的高山族新娘身着民族服饰,和心爱的情人互换槟榔带,婚礼仪式开始,最后众人跳起了高山族拉手舞欢庆。演出成功了,深得观众喜爱,这也让张金梅暗下决心,不仅搞原创,更要让原创出精品。
舞蹈队的队员来自各行各业,要把大家聚在一起排练实属不易,张金梅就挨个做动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队员的基础差,她就不厌其烦地教;没有现成的音乐,她就找素材自己剪辑。“朋友们都说,我对舞蹈已经到了‘痴迷’的状态。我经常看视频不知不觉到了深夜;或是突然想到一个舞蹈动作,怕忘了,赶紧停下手中的事,马上画下来。”2018年,张金梅获得了前往台湾采风的机会,兴奋极了。从海峡对岸归来,沉甸甸的行李箱装的都是她收集到的舞蹈资料和素材。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就是这样的投入和钻研,让张金梅从汉族姑娘到“高山族通”。她根据高山族同胞抛陀螺、顶竿球等民俗活动编排成的原创舞蹈《抛陀螺》《竿球》在福建省第七、八、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连续三届获得金奖和银奖,并在全国第九、十、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连续三届荣获二、三等奖。
每当舞蹈队在广场上排练的时候,周围的小朋友都被吸引过来,跃跃欲试,当时还是幼师的张金梅想,何不将高山族文化尝试着融入校园?果然,小朋友听到“高山青,涧水蓝……”的音乐响起,充满了兴趣。但实际教学中问题也随之而来,小朋友的积极性很高,学会却并非易事。小朋友普遍存在节奏感弱,容易混淆动作。张金梅冥思苦想,不能就这么放弃,一定不能辜负孩子们对高山族舞蹈的喜爱。
随着教学的开展,张金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由直白地讲解动作,到启发小朋友对高山族服饰、陀螺、竿球等演出道具的兴趣,然后通过手绘分解动作卡片、多媒体教学等创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方法,让小朋友更快地掌握高山族舞蹈的学习要点。以往练习竹竿舞时,至少需要八位教师配合,她设计了“无人敲竹竿阵”,只需一位教师就可以让脚下的竹竿动起来,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今,走进张金梅曾经工作过的华丰中心幼儿园,校园里处处可见体现高山族文化的环境布置,城关的多所学校更是将高山族舞蹈设为幼儿早操。张金梅也在华安实验幼儿园及第二实验小学开设了高山族舞蹈教学的社团课程,每周固定过去上课,吸引了许多师生参加。
现在,张金梅的身影又出现在世界文化遗产——华安县大地土楼群二宜楼内。二宜楼被誉为神州第一圆楼,恢弘壮观,气势如虹,张金梅想,如果能把互动性满分的“非遗”高山族拉手舞融入“世遗”二宜楼,是不是能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挑选适宜人选,组建土楼舞蹈队,编排舞蹈动作,定制表演服装,由张金梅编排的舞蹈节目于今年元旦假期期间在二宜楼景区内上演。“非遗”牵手“世遗”,高山族拉手舞为百年土楼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前不久,张金梅被列为高山族拉手舞的华安县非遗传承人。“对我来说,传承高山族舞蹈和文化,是我最想做的事。未来,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舞蹈作品,让更多的人和我一样遇见高山族舞蹈,了解、爱上高山族文化,这是我喜欢的事情,我会坚持到底,为之努力。”谈及未来,张金梅如是说。
☉李小星 黄建和 文/图
责任编辑/杨朝华 罗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