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头条抓取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漳”显“牛” 不吹牛
2021-01-15 09:13 漳州新闻网
  今年农历岁逢辛丑,俗称牛年。不说点“牛话”,似乎对不起这头12年才来一趟的“牛”。

  众所周知,牛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在农业生产上有着巨大贡献,即便是农业走向机械化,人们还昵称拖拉机为“铁牛”。

  在人们传统观念中,牛具有忠厚朴实、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等优良品质,这也是牛文化的精髓所在。

  漳州方言习惯将母牛说为“牛母”,公牛说为“牛公”,甚至将牛拟人化,夸赞人常说“真牛”“牛人”;称有杰出贡献、享有名望的人为“大牛”;把享受少、付出多、任劳任怨的人喻为“老黄牛”。牛长年累月在田间地头犁耕,经常浑身泥土,漳州人便把不讲究卫生的人比做“土牛”;把目不识丁的人比做“青瞑牛”(瞎牛)。有些做父母的给孩子取名喜嵌“牛”字,如“阿牛”“牛仔”“大牛”“细牛”等,寄望孩子将来像牛一样勤劳、一样诚实地做人。

  漳州的俗语谚语很有特色,“无牛使马”,比喻缺少主角,勉强用其他角色代替;“做牛做马”比喻甘愿效劳,报恩于人;“老牛拖破车”比喻慢吞吞;“牛仔不识虎”比喻年轻人无所顾虑,敢作勇为;“人心肝牛腹肚”比喻贪得无厌;“牛无食过岸草”比喻严守规矩,不逾越道德底线;“好花插在牛粪上”比喻长得漂亮或身份高的女子,嫁与丑陋或贫贱的男子;“多牛踏无粪”比喻没组织安排好,即使人多也没多大效果;“牛相抵踏死雨溜”,说的是水田中两头牛抵角比拼,踩死泥鳅(雨溜),借指双方争斗殃及其他。

  以往临近新年,漳州人习惯买一张《春牛图》,图中绘有春牛和牧童,不同年份的画面各有不同,既有指导农事活动的作用,也有寓意年景的丰歉。每年除夕,农家人要在牛棚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六畜兴旺”“金牛迎春”等联语。冬至之日,农家人给耕牛放假歇息,不用负重劳作。民谚:“牛放冬,圆仔粘头鬃”,说的就是冬至这天,要在耕牛犄角粘附一两粒冬至圆,藉此表示对耕牛的敬重。同时,希望耕牛在来年农事活动中,牛劲十足,任劳任怨地耕作。

  漳州民间爱牛敬牛的风俗还真不少。《漳州市志》中记载,春天赶牛上山放牧时,要用牲醴祭祀山神和土地公,祈求牛群平安。牛为役畜,农忙时要特别照顾,早上给耕牛吃稀饭或饭团,晚上灌牛酒、加刍草。冬天和初春雨季要给牛喂番薯大米粥,并定期灌牛酒。过去,贫困农家一家养不起一头牛,常常两三家合养一头牛,轮流护养,共同使用。缺牛户向农友借用耕牛,农活完成后要用红布扎牛角,并加上几粒红米圆一起送还牛主。小牛初次下田耕地时,要在田头插纸钱敬土地神。宰杀病、残、老牛时,屠者要托辞加罪于牛(如践踏田园、角斗等),并说明是奉天命杀牛,不要结怨。观看杀牛的人要口衔草叶,双手反叉在背后,以表示无法救援,取得牛的谅解。牛主将老病耕牛卖给屠户后要将牛绳或牛鼻环带回,不得回头看。这些都说明漳州人多么重视护牛和敬牛。 ⊙林长华

  责任编辑/黄舒哲 程琳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