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月4日讯(记者 刘深魁)“大家都叫我们‘呆胞’。因为从金门来一趟厦门,或者从马祖来一趟福州,得先坐飞机到台湾,从台湾坐飞机再转到香港,然后从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坐大巴到厦门、福州。本来只有几到十几海里的路,却要绕个大圈,花上四五天,钱和时间都搭进去了,这样做生意,不是‘呆胞’是什么?”
“台商到福建投资办厂,如果两岸直接通航了,上午在这里生产,下午在台湾市场返销;上午在这里上班,晚上还可以坐飞机回台同家人团聚,那该多方便呀。我们都盼着‘三通’早日到来!”
……
先试先行 示范带动
1987年10月,台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封闭了38年之久的两岸往来之门重新开启。随之,台胞“返乡探亲潮”、台商“登陆投资潮”便势不可挡。然而,由于当时两岸尚未实现直接“三通”,闽台之间人员、货物交流都要绕道进行,这给返乡台胞们带来诸多不便,大家啧有怨言,“三通”的呼声日益高涨。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重视“三通”的发展。此后,在两岸双方的经年努力下,“小三通”的帷幕徐徐展开——
1990年前后,福建首先提出“两门对开”“两马先行”的建议,呼吁率先实现闽台直接“三通”;
1994年,在这个构想的推动下,金门、马祖方面提出“金马与大陆‘小三通’说帖”,建议以“定点直航”或“先海后空”等方式,先进行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的“小三通”;
1997年,厦门轮船总公司“盛达”轮从厦门港首航高雄港,两岸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正式启动,两岸 48年来没有商船直接往来的历史画上了句点;
2000年,台当局公布实施《离岛建设条例》,该条例规定,“在台湾本岛与大陆地区全面通航之前,先试办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与大陆地区通航”(俗称“小三通”条款);
同年11月,中央有关部委就福建开通对金门、马祖地区“小三通”准备事项专程来闽调研,我省相关部门作了《福建省沿海与金门、马祖地区“三通”工作方案》汇报。中央对福建“三通”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
至此,走过漫漫长路的两岸“小三通”,开始步入快车道。时任福建省运输管理局局长马继烈曾参与“小三通”筹备工作,据他回忆,两岸双方进入业务性磋商阶段后,就“小三通”施行的各种细节展开了深入探讨和角力。最后,双方在两个焦点问题上胶着角力:直航船舶挂哪一方的旗?双方往来文件上面的章怎么盖?
最后,按照一个中国的原则,福建省交通协会分别与马祖经贸文化联谊会、金马地区两岸交流协会充分沟通、协商,最后达成“小三通”运输的共识:两岸直航船舶以“挂公司旗”方式直航通关,通关文件也采用“另纸签注(指对方的直航船舶办理进出港签证和查验时,在另外设计的相关表格上进行签注)”的方法,避开了两岸间的敏感问题和不必要的争议,难题迎刃而解。
福建提出的“挂公司旗”和“另纸签注”的做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两岸“小三通”扫清了重大障碍,这在两岸交流史上乃一创举。
2001年1月2日,507名马祖民众乘坐“台马轮”从马祖福澳港直航福州马尾港,“两马航线”正式开通;同日,179名金门民众乘坐“太武号”、“浯江号”客轮,从金门料罗港直航厦门和平码头,“厦金航线”首次通航。
这是马祖、金门52年来首次直航祖国大陆,“小三通”正式破冰,从此拉开了闽台人员直接往来的序幕。
过去“咫尺天涯,重重阻隔”,今昔“天涯咫尺,处处通途”。福建与台湾终于走过了从炮战、对峙、缓和到通航的风雨历程,“小三通”的“破冰之旅”冲破了阻隔两岸半个多世纪的重重屏障。
硕果累累 融合发展
沧桑砥砺两秩年,春华秋实二十载。
20年来,作为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澎湖的海上直接往来模式,“小三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经历了从单方到双向、从临时营运到定期航班、从客运先通到客货并举的发展过程。时至今日,“小三通”航线越来越密,航班越来越多,已成为两岸间最经济、最快捷、最繁忙的黄金水道。
20年来,“小三通”航线不仅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作出贡献、树立丰碑,而且已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品牌、闽台交流交往的优势,被誉为两岸“通的桥梁、连的结点、合的纽带”。
20年来,福建全省上下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海港、空港、航道、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小三通”客运码头,打造日趋完善的海空口岸和陆路交通网络;不断改革口岸管理体制,为两岸直航创造高效、便捷、安全的良好环境;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不断完善台胞落地办证、签注设施等,为台胞通关入境提供便利……
截止目前,闽台已开通运营4条“小三通”客运班轮航线,包括马尾—马祖、厦门—金门、泉州—金门以及连江黄岐—马祖白沙客运航线,福建作为两岸往来主通道、主枢纽的地位确立。
截至去年底,闽台“小三通”累计完成225413航次,累计运送旅客超过2208万人次。其中,厦金航线累计运送旅客突破1981万人次,泉金航线累计运送旅客突破139万人次,两马航线累计运送旅客近66万人次,黄岐马祖航线累计运送旅客达19万多人次。
在客运量方面,20年来,“小三通”客运从3艘客船发展到14艘;年客运量从早期的2.4万人次,增长到超过200万人次;客运方式也从初期的不定期运输,发展到开通四条定期客运班轮航线,每天50航次。
扬帆渡海峡,天堑变通途。20年来,从音讯相隔到跨海相会,两岸民众正在越来越多感受到实现“小三通”所带来的福祉。诚如厦门市台协会会长吴家莹所说,“小三通”不仅带动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也见证了闽台“一日生活圈”的全面实现,让两岸迈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代,为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造福了两岸同胞。
两岸民众往来的“民生线”
“4.8海里!25分钟!回家的路更近了!”家在连江黄岐镇但嫁到马祖已20多年的陈巧霞,每年会多次搭乘“黄马”航线(连江黄岐—马祖白沙客运航线)返乡探亲。在她的记忆里,过去“小三通”还未开通时,回娘家要先坐飞机到台湾,然后到香港转机,前后花几天时间;2001年“两马”(马尾—马祖)航线开通,要先从马祖坐船到马尾,再转汽车回家,需三四个小时;2015年“黄马”航线开通后,她回家只要二十多分钟,“就像坐公交车一样方便,亲情只有一碗热汤的距离”。
和陈巧霞一样,在厦台商陈信一也是“小三通”的受益人。“我每半个月就来回一次,都是通过‘小三通’,很方便。”在厦金航线的常客陈信一看来,随着“小三通”发展,台胞从金门到厦门买房、问诊、会友、购物;厦门民众到金门骑行、买菜刀、住民宿、畅饮金门高粱,“厦金共同生活圈”越来越热络。
厦门金门门对门,马尾马祖同根生。如今,承载着太多团圆故事的“小三通”航线,已成为两岸民众往来的“亲情线”——
20年来,乘着“小三通”的东风,闽台间双向互动的民间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两马同春闹元宵”等品牌活动每年举办,妈祖文化、客家文化、关帝文化和陈靖姑文化的交流更是热络,两岸同胞越走越近,也越走越亲。以妈祖文化交流为例,“小三通”开通至今,湄洲岛年接待进香朝拜台胞达10多万人次,累计接待台胞三百万人次。
盈盈一水情相牵,条条航线融两岸。如今,凭借航程短、价格低等优势,“小三通”已成为两岸民众往来的“民生线”——
20年来,无论是台胞谒祖寻根,还是台商投资旅游,“小三通”都成为多数台胞的出行首选,推动厦金、榕马、泉金等地形成“一日生活圈”。同时,“一票到底”、“行李直挂”等“小三通”特色服务,也为台湾同胞的生活带去了实实在在的便利,福建许多物美价廉的日常生活用品、农副产品和建筑材料由此输入金马澎地区,助力当地克服资源“瓶颈”,满足了离岛民众生产生活所需。
当前,受疫情影响,“小三通”航线已停航一年时间,广大台商、台胞的生产生活深受影响。重启“小三通”,成为两岸各界的共同呼声。
“在疫情形势整体可控的情况下,希望尽快恢复‘小三通’,重启两岸交流。”金门县商业会理事长李有忠呼吁,希望民进党当局以民生为重,加快“小三通”复航,先期可开通少量固定船班,根据疫情防控向好走势再逐步增加船班,直到恢复正常。
闽台经贸合作的“黄金线”
“小三通”不仅连起亲情乡情,还带来无限商机,为闽台经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
截止去年底,闽台“小三通”航线累计运送货物1917万吨。20年来,“小三通”货运从最初的1艘货船发展到如今的24艘,年货运量从14吨增长到近100万吨,货运方式也从个案运输发展到福州、厦门、泉州、湄洲湾港到金门、马祖、澎湖的12条不定期散杂货运航线。
经过20年发展,“小三通”已经成为闽台经贸合作的“黄金线”,台湾本岛及金马澎民众借此参与两岸经贸合作,发家致富,共享祖国大陆的发展机遇与成果。
在货物贸易方面,“小三通”航线成本低、机动灵活、运输便捷,深受两岸贸易商欢迎。其中,台湾水果和农产品是货运的重要代表。2005年,首批台湾水果经“两马”航线零关税出口大陆后,大量台湾农产品通过“小三通”经福建转往大陆各地,缓解了台湾农产品滞销之困。
以泉金航线为例。泉州、金门两地航程一小时,每周数十航次的对台小额贸易在两地常态化经营,货物品种亦逐步多样化,包括台湾的机械零配件、日用品、纺织制品等杂货,以及中华鳖卵、冻秋刀鱼、槟榔等农产品食品。如今,泉州已成为大陆最大的对台小额贸易进境口岸。
以厦金航线为例。2008年,“小三通”首次实现散装轮运载冷藏集装箱进口台湾水果抵厦,同年稍晚大陆船舶运载自厦金航线直航的台湾水果也在厦门登陆,随后首批台中直航台湾水果登陆厦门,海上运输时间由7天缩至22小时,厦门的台湾水果进口量实现跨步式飞跃。如今,厦门已成为大陆进口台湾水果最主要的口岸。
在旅游方面,“小三通”成为两岸重要旅游通道。近年来,随着两岸交流日益频密,“小三通”成为大陆民众赴金门、马祖,或由金马转赴台湾旅游的便捷通道,尤其每逢节假日,当地都会迎来陆客“金马游”热潮,为台湾同胞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以金门为例。自2001年开通以来,“小三通”成为金门农特产品、高粱酒产业之外,不可或缺的“第三产业”,人流、物流的集聚带动观光、住宿、餐饮以及船舶运输、港口仓储、物流等行业快速发展,影响当地成千上万人的生计。金门县长杨镇浯表示,“小三通”是金门的经济命脉。
“‘小三通’切实方便了两岸经贸往来,尤其为金马澎地区同胞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福祉,成为名副其实的两岸经贸往来‘黄金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教授说。
服务发展 惠泽台胞
20年来,在先行先试步伐加快的同时,福建为“小三通”提供的服务保障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小三通”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年来,一批港口码头、检验检疫大楼、通关查验设施等建成投入使用,沿海港区综合建设加快推进,面貌焕然一新,与对台客运码头配套的公路、机场、铁路等体系逐步完善,为闽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注入活力。
以厦金航线为例,五通码头是目前大陆对台最大的客运码头,也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基地。2019年6月,五通码头三期正式启用。新候船楼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体量是原候船楼的6倍,服务能力攀升至每年350万人次,可预留扩展至远期年吞吐旅客500万人次。在通关方面,厦金航线新增18条配置有新型智能验证台的出入境人工查验通道和22条出入境自助查验通道,旅客能实现从购票、检票到登船出港全程自助通关,进一步优化了通关环境、提升了通关速度。
以“两马”航线为例,2019年11月,“两马”新航线——马尾琅岐至马祖南竿航线正式启用。新落成的琅岐客运码头,由客运楼和3个客货泊位等组成,设计年旅客通过能力56万人次,年货物通过能力25万吨,成为连接榕马两地中心区最快速、最便捷的客运航线和贸易通道。
“小三通”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2006年,我省结合“小三通”实际,制定了《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澎湖间海上直接通航运输管理暂行规定》。2013 年,对相关规定进行优化,进一步规范了“小三通”客货运输市场,确保“小三通”健康、有序发展。
“小三通”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强化,全方位保障旅客安全。20年来,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切实做好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地区金门、马祖、澎湖间海上客运航线运输安全的通知》等相关规定,加强两岸海上直航安全监管。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遇到台风等恶劣气候,按照应急遇案组织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保证旅客人身安全和船舶安全。目前为止,福建沿海与台湾地区海上通航中未发生一起人身事故,未发生一起商务纠纷,两岸海上直接往来始终保持安全、畅通。
开拓“新四通” 打造第一家园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两岸要应通尽通,可以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简称“新四通”)。
近日,福建“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加强对台直航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的闽台海空直航方式,持续提升“大三通”、“小三通”航线便利往来功能。
推动“新四通”,已成为两岸各方共识。
福建省金门同胞联谊会会长陈笃彬认为,从“小三通”到“新四通”,金门、马祖在其中扮演先行作用,可通过抢搭福建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机遇,助推闽台经济社会进一步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新四通”,福建正全力以赴。
通水方面,金门供水成“新四通”范例。2018年8月5日,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截至去年底,泉州向金门供水累计供水量已经超过1000万吨,日均供水量1.19万吨。同时,福建晋金供水有限公司与金门水厂已形成“月计划、周调整、日供应”的供水机制,做到“需则供水、供则足量”,完全满足金门用水需求。
通电方面,福建沿海地区向金门、马祖联网供电已提上日程。目前,我省有关方面已经初步完成了向金马供电和向马祖供水的研究规划,做好了前期的准备。两岸有关部门通过研讨,计划以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通过海底电缆,从厦门翔安与金门联网,从福州连江与马祖联网。福建与金门、马祖联网工程在技术上完全具备可行性,一旦联网工程实施,即可供电。
锚定新方向,擘画新蓝图。“十四五”期间,福建还将继续先行先试,采取积极举措,加快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通气、通桥的互联互通建设,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从“小三通”到“大三通”再到“新四通”,从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探索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到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20年来,闽台融合发展已成壮阔大潮,闽台民众交流越来越热络,心越走越近,情越走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