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题图
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 | 奋力书写 高质量答卷——三元区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掠影
2020-12-31 11:54 三元新闻网
●三明日报记者 林芳芳 三明日报三元记者站 庄万强 张 毅

冬日的阳光撒向大地,激发着人们对春暖花开的期盼。

在百姓的期盼中,三元区交出了脱贫攻坚时代答卷:2017年实现1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脱贫,2018年横坑、张坑、米洋、白水、前村、筠竹和蕉坑7个贫困村成功摘帽。实现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从2016年不足3550元增长到现在1.51万元,年增长率26.38%,增长率位列全市第一。

高质量答卷的背后,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奋斗的汗水。2016年以来,三元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以决胜脱贫攻坚为目标,以精准帮扶为依托,以政策兜底为保障,采取“348”扶贫工作机制和“144”帮扶模式相结合,创新城市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探索城市困难家庭“347”精准帮扶机制,让贫困户从资产折股量化中获得长期收益,从资源开发中获得稳定收益,实现稳定脱贫。

收益扶贫与人居环境整治融合—— 百姓富了 乡村美了

12月23日9时,三元区莘口镇龙泉村依然山雾缭绕。景美,却让人欣赏得提心吊胆,车子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十分缓慢,司机说:如果没有经验的人断是不敢开的。

莘口镇没有建档立卡贫困村,但却有32户贫困户,他们大多生活在高山村。他们的生活,如这山雾缭绕般境地,没有经验丰富的人带路,便是困住了。

莘口镇龙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兆期靠养鸡脱贫,如今他养的鸡不愁卖。 (张 毅 摄)

“看我的大公鸡,起码值300多元钱!”当龙泉村村民陈兆期举起大公鸡的那一刻,他的笑容化开了“山雾”,他是莘口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底脱了贫。

23日一早,三元区区委常委、荆西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治平照例来看望陈兆期,作为陈兆期对口的挂包处级领导,当天,他给陈兆期送来了一件新的羽绒服。这些天气温降得厉害,区里正在进行对贫困户入冬防寒慰问。“今年来四趟了。”陈兆期收起新衣服,一直笑呵呵的。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三元区严格落实各级各部门帮扶责任,实行区、乡镇、村三级挂包制度,按照区处级领导“四个一”,即落实一个项目、每季一次走访、解决一笔资金、组织一次慰问;区直部门“五个一”即摸清一户底子、落实一份保障、算好一份收入、选好一个项目、开展一次走访,帮扶措施要求,切实增强脱贫攻坚工作合力。

陈兆期左腿残疾,因丧失劳动能力而陷入贫困。2016年,莘口镇将他纳入国定精准扶贫户,在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他靠低保金生活。

提起生活的变化,“我带你去看看。”陈兆期的腿脚不方便,但从屋子后方往上爬一个坡却很带劲。“看!养鸡养出来的。”陈兆期的语气很是自豪。山坡拐弯处的一个车棚里,停着两辆红色三轮车,一辆是三轮电动车、一辆是三轮摩托车,都是这两年新置办的,花了14900元。

2016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初,陈兆期想利用自家毛竹林的优势养鸡,镇里扶贫办为他申请了2016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500元用于开展土鸡养殖,从那以后一茬接一茬关于养鸡的帮扶就开始了。而陈兆期自己也给力,积极向养殖大户学习养殖经验,专研养鸡技术。

今年3月,莘口镇又帮忙申请了2020年度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0000元用于扩大养殖,陈兆期养的鸡增加了500只。“自己找销路,镇里、区里时不时都有人来帮忙。现在卖了剩160多只了。”陈兆期的鸡不愁卖。

“圩天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镇里说只要我去,随时都给我安排一个摊位。”陈兆期说的市场,是镇上的莘口农贸市场。

这个2017年新修缮的古香古色的市场,和扶贫事业紧紧相连。

莘口镇自古以来货商云集,历来有圩日赶集活动,集镇商业贸易市场兴旺,但乱摆摊、占道经营等问题又阻碍着小镇的进一步发展。2017年,集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被提上日程,而同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同样是当年的大事。能不能“1+1>2”?

2017年和2018年,莘口镇实施了莘口农贸市场重建改造项目和莘口镇街道摊位改造工程2个产业扶贫项目。(张 毅 摄)

2017年和2018年,莘口镇实施了莘口农贸市场重建改造项目和莘口镇街道摊位改造工程2个产业扶贫项目。按照约定,两个项目收益的80%和70%用于扶贫工作。

“市场不仅漂亮整洁了,我们的生意做得也更舒服了。”市场里陈记熏鸭的老板陈昌福说,有了这个市场,再也不用撑着大伞游大街,下雨不愁,天热了能吹风扇,天黑了还能继续摆摊。

镇里对这个让普通百姓和贫困户都受益的项目,还有更为深入的思考——“1+N+3”资产收益扶贫机制。“1”即收益扶贫与人居环境整治融合的一种机制,“N”即陆续建设N个收益扶贫与人居环境整治融合项目,“3”即资产收益用于贫困户产业发展、应急救济和收益分配三个方面。

钟秀文是莘口镇扶贫办主任,2017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莘口镇扶贫办工作,3年来的扶贫工作,让她最有成就感的,不仅是贫困户的全部脱贫,还有每年年底递增的贫困户收益金:2018年,平均160元/人;2019年,平均636元/人,2020年预计平均2000元/人。

类似莘口农贸市场这样的产业扶贫项目,实实在在地增加了莘口镇贫困户的家庭收入,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于未来,钟秀文信心满满,莘口镇将继续探索实施收益扶贫与人居环境整治融合机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建设更多融合人居环境整治和有带贫减贫效果的产业扶贫项目,在提升人居环境面貌的基础上,实现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长效帮扶。

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融合—— 产业旺了 奔头有了

岩前镇坚持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融合。 (卢光合 摄)

冬日的夜来得早,傍晚5点半,岩前镇增坊村居洋自然村村民肖学椿家就亮起了灯。朦胧的灯光里,这个两层房屋显得有些破旧,但二楼走廊上高挂的两个红灯笼,让这栋旧房屋显得格外精神。

“这两个灯笼是我儿子去年过年买的。”71岁的王玉英是肖学椿的母亲,说这话的时候,声调很高,带着高兴劲,在这之前,家里过年都没添置喜庆的物件。

2016年肖学椿被纳入岩前镇国定精准扶贫户。一家四口,靠着身体残疾的他种着3亩半的地过日子,他说从前的心愿就是:“三餐不饿”。

从2016年开始,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肖学椿养过猪,养过鸡,脱了贫。

2019年,是肖学椿在脱贫致富路上新的起点。那一年镇里帮他申请公益性岗位,增坊村为他提供了清扫村部及公厕的岗位,月收入1570元。而就是在从事公益性岗位期间,他学着尝试收购废品,当年收购废品的收入就有5000余元。今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他利用产业扶贫资金1万元,正式做起了收购废品生意。

“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我以很便宜的租金租到了星桥村一栋200多平方米的仓库。”肖学椿说,如今两个孩子都在星桥村上学,这样不仅能赚钱还能照顾孩子。

前些天,又一批志愿者来到家里,给肖学椿送来了牛奶等慰问品。王玉英说,这些年,来家里的人多了,虽然叫不上名字,但她心里知道,那些人不是陌生人,而是“疼她孩子的人”。

从2016年家庭人均年收入3900多元到2020年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17700多元,肖学椿的心愿也变了。镇扶贫干部余俊问:“是不是那两个红色灯笼上写着的‘恭喜发财’?”肖学椿看着灯笼,笑出了声。

“乡村的夜是漆黑的夜。”这,在三元区岩前镇横坑村,这个岩前镇曾经唯一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已经成为了历史,如今村道上每隔30米就有一盏路灯。

横坑村不仅“变亮了”还“变靓了”。

岩前镇横坑村修整一新的运动场一隅。 (肖贵华 摄)

村内道路硬化,贫困户的房屋或是改建或是修缮,休闲公园正在建设,饮用水源头已升级改造,村里还有了老人互助食堂、温泉浴池,旅游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完善……这些年,横坑村充分利用村里的温泉、渔村、森林等优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筹措资金近700万元,其中省科技厅帮扶资金180万元,持续开展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工作,稳定实现了“三个保障”和饮水安全,2018年全村村财收入约16.3万元,年内增收约6.5万元,贫困村、精准扶贫户实现“双”脱贫,2019年村财收入40.3万元,2020年村财收入预计可达46万元。

在横坑村省派第五批驻村第一书记兰扬春看来,这一切的变化正是党建引领脱贫与振兴融合发展的成果。

脱贫先脱“懒”,振兴先振“心”。横坑村通过抓党建、定基调、明方向,让全村统一思想,积极结合现实与未来、眼前与长远,融合打好当下脱贫攻坚战,谋好未来乡村振兴战。

横坑村以村民小组为界限,将全村划分为4个网格,由挂村工作队、村两委成员以及责任心较强的党员担任驻网人员,通过党员网格化引领机制,贴近服务村民,将问题难题落实在平时、解决在平时。同时,实施“堡垒联建、干群联亲、村务联议、产业联动、成果联享”的“五联”工作法,通过“五联”联出乡村振兴新合力、新动力,增强了村级组织“引领”功能,改变了村民 “等靠要”思想,释放了内动力,推动了全村同心打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场“战役”。

“2016年,我作为省派第二批驻村蹲点干部,第一次来到横坑村时,别人向我介绍:‘这是一个贫困村’,如今我作为这里的驻村第一书记,我可以自豪地向别人介绍:‘这是个温泉康养村。’”兰扬春说。

眼下,横坑村已通过村里享有的温泉度假村设施、熏鱼厂房、垂钓基地,引入福建吉兴竹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进行旅游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体验、研学教育、野外拓展、民宿等产业,这样村里每年都有了固定收益和经营性分红收益。此外,村里还以“红鱼谷”温泉康养为基地,引入福建好多多商贸集团进行温泉森林康养综合开发,全力打造集红鱼观赏、禅养休闲、野养温泉、森林氧吧一体的旅游村落,目前已完成涉及村民的池塘、农田、山林租用合同的签约。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横坑村的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计划里,正有着为本村人提供更多就业致富的机会。

在横坑村,有正月里舞板凳龙庆贺丰年的习俗,这些年板凳龙一年比一年长,村里人舞起板凳龙,亦是舞起了生活的新期盼。

资产分红收益与“资金池”保障融合—— 村子富了 生活好了

12月22日下午,林正发从竹山回到中村乡筠竹村莲石6号的家中,用热水器洗了个澡后,在一楼客厅泡了一壶茶。

林正发今年66岁,2016年被认定为国定贫困户。“赶上好政策了。”林正发说。

林正发的老家在莆田仙游,早年来中村乡讨生活,便在这里住下了。十多年前,林正发因疾病等原因致贫,“那时候就想,老了以后一个人怎么办。”林正发的生活是从2014年开始转变的。

乡党委、政府在了解到他没有自己的住房后,协调筠竹村委会,为他建设免费安置房。在脱贫增收方面,中村乡先是协调民政为他办理低保和残疾人补贴,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在此基础上,每年林正发还能获得一笔由乡、村投资“国字号”企业而获得的收益分红。

“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林正发的愿望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实现了。2016年乡政府为他提供了一片20亩的毛竹山让他经营劳作,而乡党委、政府积极为他争取产业帮扶资金,通过区、乡、村三级帮扶和林正发自己辛勤的劳作,这片毛竹山在笋产大年可生产约400公斤笋干,小年也有50多公斤,平均每年有近万元的收入。

今年初,乡党委又组织村里通过组织工匠自建的形式为林正发修缮了房屋顶、硬化了房前路面,还为他安装了热水器。

曾经是贫困村的中村乡米洋村已成为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按照“生态米洋、休闲米洋、幸福米洋”的发展理念,致力打造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村庄。 (张 毅 摄)

中村乡位于市区饮用水源地——东牙溪水库上游,因水源保护,中村乡境内无法发展大型企业,辖区各行政村村财收入较为薄弱,其中张坑村、米洋村、前村村、筠竹村、白水村、蕉坑村等6个村于2016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还有12户贫困户。

2017年,在乡、村两级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上级资金争取一点、土地增减统筹一点、村集体自筹一点——“三个一点”累计筹集资金1400余万元,按照“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的原则,中村乡通过投资金园公司一般厂房项目、入股松阳电站、承包经营双溪桥电站、投资城投城乡垃圾项目、城投建筑垃圾等“国字号”项目,每年分红收益不低于6%。其中双溪桥电站由中村乡贫困村、薄弱村与乡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共同承包经营,项目不仅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村村财增收,也为全乡其余10个贫困薄弱村与乡财政提供了收入保障,且每年的分红收益不低于15%。

自2017年第一笔资金投资金园公司厂房建设后,随着上级下达的扶贫资金陆续增加,中村乡已将15笔资金分别投入8个资产收益项目。2017年各贫困村均获得分红1500元;2018年前村村获得分红4.8万元,其余各村分红2.8万元;2019年各贫困村普遍获得分红6.5万元,蕉坑村为9.2万元,前村村为10.6万元。

各类资产收益项目不仅能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村村财收入,其中部分自筹资金投入项目实现了“贫困村+薄弱村”双增收,自2019年起,各村经营性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同时考虑到全乡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经济困难,本着“贫困村+贫困户”原则,中村乡将贫困户分红也列入了部分项目协议条款,并出台了《中村乡扶贫项目资金、资产及收益管理办法》,明确贫困户的收益分红金额,目前,有一户贫困户因家庭人口较多每年可分得约1万元分红。

如果说,乡里探索的资产分红收益机制让6个贫困村和12户贫困户脱贫了,那么乡里探索的“资金池”保障机制则是让曾经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稳步地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中村乡用扶贫“资金池”的资金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林正发安装了净水器 (张 毅 摄)

林正发家新修缮的屋顶、屋前水泥路和家中的热水器,资金就是由乡扶贫“资金池”统一兜底保障的。

在确保贫困村、薄弱村收益分红每年定额拨付的基础上,中村乡将原本作为乡财政收入部分的扶贫资金按比例划拨设立了脱贫致富保障平台——扶贫“资金池”,目的就是能够及时应对贫困村突发情况、保障分红收益不减少,方便贫困户的生产生活。

管理规范是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资金池”采取“党委政府主导、统一调配、统一共享”的筹集分配模式,通过贫困村、贫困户申请,乡扶贫办审核确认,公示公开后,调配“资金池”资金用于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的困难,目前“资金池”已通过资金调配用于补足贫困村村财收入、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发放防暑降温物资、补助冲水式厕所改造等方面,累计划入55.9万元。

中村乡副乡长邓长华介绍,乡纪委对每一笔从“资金池”流出的资金进行监管,保障“资金池”“合规合法、程序透明”。对资金使用存疑的,乡纪委、扶贫办通过咨询司法所与上级部门,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实现“资金池”运行机制常态化、可持续。

在决战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效的历史进程中,三元区在“促脱贫、助脱贫、稳脱贫”的路上蹄疾步稳。如今,乡村振兴正起航,踏着时代节拍,三元区通过示范引领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加强预警监测防止返贫致贫,积极探索贫困村自主造血新路径,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