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1年的全新起点上,思明区擘画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图为美丽的筼筜湖周边。 (厦门日报记者 黄嵘 航拍器摄)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燕如 林雯 通讯员 夏思萱)稳增长、抓项目、优环境、惠民生、强担当——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里,思明区以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壮志豪情,交出一份沉甸甸的年度答卷,生动诠释了“一起努力一起拼,一起成功一起赢”,为“十三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站在2021年的全新起点上,思明区将在哪些方面发力,居民生活将有什么变化?擘画的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思明区定了什么目标?本报今日为您深入解读。
【回眸2020】
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促进
经济社会发展亮彩数据:GDP全年预计达2000亿元,增长4%左右,呈现“一季好于一季”的良好态势。财政总收入逆势增长,按新口径全年预计达380亿元,增长3.68%,在连续5年雄踞全省各县市区首位的同时,进位超越6个设区市,紧跟厦福泉。
答卷1
两大战役 筑起铜墙铁壁,彰显发展韧性
今年来,面对疫情影响,思明区率先全省打造“火烧云”健康管理平台,织密“九张网”,把好“四道关”,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累计投入疫情防控经费1.1亿元。自2月13日本土病例清零以来,实现社区传播“零发生”、复工复产“零发病”、境外输入“零感染”。
用真心实意和真金白银与企业共渡难关,精准出台“稳六条”等系列政策,累计减税降费43亿元,兑现各类扶持资金12.4亿元,组织配售防疫物资587万元。率先全省发放消费券1030万元,直接撬动居民消费超2.5亿元,纾困惠企成效明显。
产业动能充分释放。优必选、达尔威等区域总部落户,202家总部企业占全市半壁江山。区产业引导基金总规模突破500亿元。软件信息业预计实现营收296亿元,同比增长6.5%。获评全省首批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国际广告节永久落户思明。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590家、市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71家、“三高”企业665家,均居全市第一。率先全省开展大数据专业职称评审,创新“CSO携手CLO”人才服务机制,打造全省首个“扎堆”人才社区,加快以人才集聚厚植发展优势。
答卷2
项目 岛内大提升加速招商引资喜人
“岛内大提升”上演速度与激情。11个重点片区建设全面铺开。其中,湖滨片区首轮预签约突破99.6%,创造厦门建市以来单一项目征迁工作牵涉户数最多、签约速度最快的历史纪录。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生成招商项目1434个,总投资3477.2亿元,项目落地率较去年提升36%,吸引紫金矿业物流、新希望集团等64个高能级项目落户,招商引资实绩竞赛居全市前列。
对外开放持续深化。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吸引首家两岸合资券商金圆统一证券落户。筹建台青“心家园”,成立思明台胞驿站福祥联谊点,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实习、就业及创业创造更好条件。成功助力“送王船”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答卷3
管理 精雕细琢城区品质提档升级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开展第四轮市政设施提升。完成大厝山路等9条道路改造,打通东坪山路等断头路,改造提升安平里等27个老旧小区、20座公厕、4个公园。新建前埔工业园等5个停车场,增加停车位891个。
城区管理更趋精细。与万科集团合作试点鼓浪屿“城市空间整合服务”,组建思明城建集团,城区服务功能迈向市场化、专业化。启用全省首座区级垃圾分类科普展示中心。回应群众需求,坚持疏堵结合,新增“摊规点”摊位数297个。发起“净走”等系列活动,积极助力厦门夺取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思明习惯”蔚然成风。
三大攻坚战更显实效。有效处置涉众型金融案件16起,挽回群众经济损失1.5亿元。实现临夏县挂牌督战贫困村帮扶全覆盖,圆满完成临夏市、临夏县、彭阳县、武平县对口帮扶任务。启动污水“两高”建设,完成全区雨污管网溯源排查,39个排海口整治到位。东坪山片区建成全省首个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
答卷4
民生 多措并举百姓福祉日益增进
社会保障不断改善。全年新增就业4.5万人,失业再就业4.2万人。引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6万人,占全市40%。思明早教湖东托育中心成为首家省级普惠托育试点机构。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4亿元,惠及43.6万人次。新建31个爱心驿站、10个爱心屋,推动爱心厦门建设走深走实。
公共服务不断加强。入选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新建、改扩建学校7所,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3750个。完成32个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有效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经营。公益性体育智慧健身房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
安全形势不断向好。三年扫黑除恶战果显著,打击成效位居全市第一。全区刑事治安总警情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9.3%。率先全省打造“诉源治理中心”,搭建全市首个区级社会治理协同平台。首创应急自救原创游戏“逃生宝”,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有效提升。2.6万栋房屋安全隐患排查覆盖率、202栋D级危房长效处置率均达100%。
答卷5
作为 凝心聚力奋战一线勇担当
近1100名干部支援战疫一线、175名干部充实项目一线,在大战大考中展现担当作为。今年来,思明区扎实开展“深化大学习、提振精气神”专项活动,突出学以致用、以学促干。压缩部门公用定额和业务费5%,压减会议培训经费50%。全面完成“七五”普法。顺利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率先建立区级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展望2021】
书写全方位推动
高质量发展超越新篇章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实际使用外资25.15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关键词1
统筹兼顾 增强双线作战新动能
思明区将继续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思明区将深化落实“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常态化防控措施;狠抓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人物同防;严格实施入境人员全程闭环管理,强化重点人群信息登记和健康跟踪管理;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加强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及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
精准高效做实企业服务。思明区将修订完善商贸、会展、影视等行业政策,推广运用产业扶持资金综合管理系统,搭建政银企对接交流平台,探索将区属闲置房产纳入人才房运营管理,盘活存量楼宇,补齐发展空间短板。
主动出击融入“双循环”战略。思明区将进一步支持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优化会展北、中山路等商圈业态布局,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有机融合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推动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也将是明年重点。
关键词2
产城融合 激发区域竞争新优势
打好组合拳,引来“金凤凰”。思明区将强化总部经济引领带动作用,加快中国绿发投资集团等区域总部落地见效,开展滨北超级总部基地城市设计及建筑方案国际竞赛。鼓励发展特色金融产业,聚焦数字经济,加强文体旅会融合,巩固优势产业,突破新兴产业。
全面发力“岛内大提升”,思明区将科学高效推动湖滨、泥窟-石村、何厝-岭兜等片区的签约、拆除和建设,加快启动浦南等片区改造。实施东坪山片区搬迁安置及人居环境、景观提升工程,高标准打造中山路全国示范步行街,加快建设沙坡尾特色文化街区。
突出精准招商。思明区将探索“以市场换投资”等措施,力推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等项目落地。同时,思明区将力争全年新增“三高”企业6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市级以上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25家。
关键词3
精细治理 塑造中心城区新形象
一个文明和谐、富有活力的城区环境令居民安全感倍增。
后江小学周边等14条配套道路加快建设,狐尾山等城区公园的道路绿化景观优化提升,振兴新村等10个老旧小区启动改造,持续深化污水“两高”建设……思明基础设施将更完善,人民生活更便利。
思明区将丰富拓展“近邻”模式品牌内涵,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深化大城管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城市综合管理智慧平台,推进“多员融合”“多网融合”。
筑牢平安基石,思明区将持续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健全社会治安智能防控体系,同时抓好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房屋安全、危化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系统提升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
关键词4
扩面增质 书写美好生活新答卷
稳民生、解民忧、暖民心,幸福思明宜居宜业。
做实民生保障。思明区将积极稳就业,精准帮扶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低保标准提高6.25%,做到应保尽保。推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融合发展,持续健全公共养老服务体系,深化推进“爱心厦门”建设五大行动。
优化公共服务。思明区将持续提升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品质,做好世界遗产大会“六个一批”保障工作;开展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为在校适龄女学生免费接种国产二价HPV疫苗;新增开放12所学校体育设施。
在教育方面,思明区将加快推动演武小学等3个新建、改扩建项目,力争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2700个。
关键词5
自身建设 展现政府工作新作为
以执着担当、苦干实干,展现政府新气象。
在强化政治思维,依法全面履职的同时,思明区将坚定争先进位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配合,真正落实“吹哨报到”机制,共同把思明的事办得更好。
企业在思明办事将更高效便捷。思明区将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建设,推动政务服务更加智能化。
增强底线思维,筑牢廉政防线。思明区将聚焦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项目建设和征地拆迁等重点领域,持续强化廉政风险防控。
【“十三五”圆满收官】
“十三五”期间,思明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到稳民生、稳民心、稳大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综合实力大跨越
坚持对标一流,勇于争先进位,位列全国百强区第23位。地区生产总值跨入2000亿大关,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产业提升十大重点领域发展提速增效,对经济增长拉动超60%,形成商贸业、金融业、旅游会展、软件信息等4条千亿产业链。获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在“‘十三五’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中期评估中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十。
发展动能强激发
国际知名度、影响力持续扩大,作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主会场,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打造金融科技、文化创意、大健康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人才总量达35万人,占全市三分之一。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3.9件增至54件。“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由12.3%提高到93%,营商环境综合评估居全市首位。
社会治理现代化
平安综治考评始终位居全市前列。“片长制”“9+1”综合执法等文明创建机制成效彰显,连续五届获评省级文明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直运、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垃圾分类成效居全国前列。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均位居全市第一,空气质量优良率居全市前列,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保障民生结硕果
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7.3万元,稳居全省县市区前列;全区居民人均期望寿命81.1岁,人口健康主要评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中高水平。民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保持在70%以上,获评全省首批“教育强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公共服务实现量质齐升。
【“十四五”主要发展思路】
“十四五”期间,思明区将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勇闯“思明之路”,破解“思明之问”,力促“两个进位”取得重大进展,推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幸福思明建设取得新突破。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战略任务是:
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纵深推进“岛内大提升”,加紧打造滨北超级总部基地、开元创新社区等新增长极。大力发展总部、数字和智能经济,做优新科技新领域金融、软件信息和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做强旅游、会展和商贸等传统优势产业,壮大文创影视、大健康、海洋和高端专业服务业等特色产业,不断培育拓展千亿产业链群。到2025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480亿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产业能级、核心竞争力实现双跃升。
全力打造“双循环”重要样板
落实扩内需战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推动本土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着力稳外贸促增长,优化国际市场开拓政策,支持企业“出海”。支持外贸企业布局内销市场,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
全力打造高水平开放品牌
大力推进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相关平台建设,持续提升软件园一期、二期及观音山等重点产业园区能级。深化对台经贸人文交流,打造一批对台交流新品牌。积极举办各类国际性展会、赛事和活动,广泛拓展全球朋友圈、交流圈。
全力打造精细化治理标杆
以民法典的贯彻实施为基础保障,全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近邻”模式浸润社会治理各领域,着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先行区。大力推动城市更新,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危旧房屋整治,改造提升黄厝、曾厝垵等保留村庄。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让城区颜值再攀新高。
全力打造高品质民生典范
积极做好就业帮扶,五年累计新增就业14万人。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力争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5%。全区常住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提高至81.5岁,儿童、孕产妇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级水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2035年发展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思明区有效实现“两个进位”,经济质量效益再上新台阶;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实质性飞跃,创新发展引擎驱动强劲;产业结构全面优化、素质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完善,建成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高端制造业为补充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群众生活更为宽裕,生活品质、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平安思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绿色发展体系成熟,绿色生活方式成为自觉和时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创新力强、竞争力高、影响力大的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区全面建成,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典范城区。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