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燕玲正在直播
“东山金木雕是一门传承600余年的非遗技艺。这尊关公像从雕刻成形,到上漆贴金箔,需要20多天才能完成。”许燕玲停下手中的活,看着手机屏幕,回复直播平台上网友的问题。
身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金木雕技艺传承人许庆石的小女儿,许燕玲14岁起便开始学艺。但在老手艺的传承和发展上,“80后”的她和“40后”的父亲发生了激烈的观念碰撞。“父亲不大理解我开直播,他觉得专注做好手艺活才是最重要的。”但许燕玲觉得,这个时代,只顾埋头苦干是不行的,她希望面向全国让更多的人认识东山金木雕。“传统跟随潮流走,才能让它有新活力。”
传播就是生产力,这话用在非遗传承上毫不为过。与互联网结合,通过各种手段给非遗“带流量”,让非遗技艺被更多人所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田螺坑客家山歌,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是口头传唱、历时多年,很多佳作面临失传的危险。作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人代表,也作为土生土长的南靖田螺坑人,黄庭芳整理、改编、创作了170多首山歌,去年“五一”期间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网络直播平台“快手”联合发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主题宣传活动中脱颖而出,其演唱客家山歌的画面成为该活动宣传页面的头版。为了更好地传承推广非遗项目,南靖非遗中心联合土楼景区通过在微信公众号、视频直播等平台进行大力宣传,并先后在央视、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亮相,其中提线木偶表演还登上了2019年央视中秋节直播。
短视频也助力其中。抖音App曾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平台覆盖127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覆盖率达93%,相关视频获赞31亿次。在“非遗抖起来”账号上,用户能看到各种与非遗相关的内容:从基础知识介绍,到非遗传承人的访谈,再到各种平时难得一见的非遗作品制作流程,喜欢玩短视频的年轻人和大批海外用户,在这里发现了传统之美。
非遗“出圈”创新混搭风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既有民间传说、节庆活动,又有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很多在现代人看来颇有距离感的非遗项目,在它们诞生之初都是来自生活,与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如今,回归大众生活中,除了原汁原味的展示和呈现,也产生了更多混搭风,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爆款”,让古老非遗以灵动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不久前,抖音推出的音乐专辑《国韵潮声》就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粤剧、江南丝竹、彝族山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非遗音乐与流行音乐元素创新融合,再加上短视频创意内容,既有颜值又有文化底蕴,让网友惊喜又惊叹,纷纷点赞。
漳州木版年画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探索新的生存之道过程中,以红包、帆布包、T恤、冰箱贴等越来越多非遗系列文创产品的传播新方式,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我们希望通过日常物件,让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恭骏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恭骏,找到了木版年画传承人颜朝俊成为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将木版年画与漳州地方特色相融合,并推出木版年画系列红包。一款名为“聱读册”红包上印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木版年画,有着“学习好”的寓意,深受青年人喜爱。颜朝俊希望,通过这类小物件,让孩子们掌握闽南语的同时感受传统非遗文化。
电商平台探索非遗新通道
非遗能叫好又叫“座”吗?
如何通过直播间去宣传非遗文化、展示非遗技艺,并将直播内容变现,推广非遗产品,成为越来越多传承人需要学习的技能。
电商,成为非遗产品销售的新平台。过去非遗传承人服务的是身边的熟人;后来随着旅游的推广,服务扩大到游客;现在通过网络和手机接入到电商平台,传承人面对的是无限扩容的大市场,服务的是亿万消费者。过去的一年,淘宝直播的非遗场次超过200万,总引导成交超过40亿元。今年6月,央视新闻新媒体中心与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共同推出了“把非遗带回家”专场带货直播节目,吸引了100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售出超过1260万元的非遗产品。
首届“非遗购物节”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推出,更成为广大非遗人拥抱电商的“总动员”,也是提高非遗传承人电商能力的“大练兵”。开网店、忙直播,比颜值、显气质,不少非遗人因此成为“网红”。据不完全统计,此次“非遗购物节”期间,全国各地共举办37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有近6500家店铺参加,非遗产品种类8万多种,涉及各级非遗项目约4500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非遗消费趋势报告,消费者最喜欢的是食品、家居、服装类的非遗货品,这三类的销售量接近60%。漳州的白水贡糖、咸金枣、乌龙茶等古早味,也在线上购物狂欢中深受网友喜爱。
坚守、匠心、传统……“非遗”二字的背后,总是浓缩着厚重的内核。
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古老的非遗又该如何传承和发展?
直播、电商、短视频……当非遗走上“云端”,技术和创意为传统文化赋能,赋予其新活力,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从鲜为人知到“圈粉”无数,觅得新知音。有传承人坚持做非遗普及课程,吸引年轻人来拜师学艺;有民俗表演者拍摄的短视频收获超高点击率,接到商业演出邀请;还有的因此找到了产品销路,把手艺变成脱贫致富的法宝。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传统非遗重回大众生活,焕发时代价值。
⊙记者 张旭文 通讯员 殷琪 图
责任编辑/赖雄伟 吴荣光 王心如 美编:郑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