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鹿鼎记》中的天地会竟然起源于福建?!
2020-12-24 17:28 闽声传媒

金庸迷们一定都很熟悉《鹿鼎记》里的天地会,这个反清复明的组织,只要一聚会,就会高喊他们的slogan:“地振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

天地会

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

地振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

图片

事实上,这是金大侠改编过的,原版的slogan是在福建云霄县高溪村高溪庙前殿:“地镇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峡水万年流”。

可见,天地会并非金大侠虚构的组织。它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也正是高溪村,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闽南小山村就是天地会的肇始之地。

天地会,又称“洪门”,是近世华人世界最大的民间社团组织,“三点会”“添弟会”“小刀会”“袍哥会”“哥佬会”等会名,要么是洪门的另名,要么是洪门的分支或分派。

图片

青帮就是天地会的一个分支,辛亥革命中的同盟会员很多同时也是天地会会员,如慷慨就义的秋瑾,如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其中有69位是洪门中人),民主党派中国致公党的前身也是洪门的一支。

图片

女中豪杰秋瑾

天地会的创立

天地会本身留下文字资料的极少,关于创始人,就有郑成功说、殷洪盛说、朱洪英说、洪二和尚说等;发源地也先后有福建、广东、台湾、四川、山西等不同说法,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学者们对天地会的研究也彼此牵袢、互相对立,越研究越复杂越蹊跷。

清代朝庭对天地会的明查暗访一直没有断过,杀了不少人,抓了更多人,存世“口供”颇多,但始终没有答案,这是段堪称离奇的历史。近代学者的研究结果更倾向于洪二和尚之说,洪二和尚的确是僧人,法号提喜,俗名郑开,乳名洪,排行第二,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前后在云霄县高溪观音亭倡立天地会,距观音亭不远的高溪庙则被认为是康熙年间天地会前五组结盟地点。

图片

福建云霄县高溪村高溪庙前殿

另外,还有观音亭,两厢有十八罗汉雕像,正中奉的是僧人提喜,显得颇老旧,也有“出手不离三”的手型。这也是当今洪门的祖地和圣地之一。

图片

观音亭

说说陈近南

“平生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鹿鼎记》中大名鼎鼎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图片

香港TVB电视剧《鹿鼎记》里的陈近南

陈近南,何许人也?很肯定的是,历史上,他也是确有其人。陈近南,原名陈永华,生于1634年,祖籍福建漳州,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名叫陈鼎,系明代天启朝的举人、崇祯朝的进士。南明时期,在福建同安县当教谕,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县教育局副局长兼县中学校长。1655年,清军攻陷同安县城,陈鼎上吊自杀。20多岁的陈永华带母亲逃出,去厦门投奔郑成功。

《鹿鼎记》里的陈近南口才了得,而历史上的陈永华却不善言谈。不过,他不说则已,一开口就能说到点子上。郑成功接见陈永华,与他谈论时局,茅塞顿开,称赞道:“复甫(陈永华的字),今之卧龙也!”于是,郑成功便聘请他为幕僚。

图片

郑成功像

1659年,郑成功统领17万大军围攻南京,以及1661年渡海东征收复台湾,都是陈永华在出谋划策。1662年,郑成功病逝,临终前遗命儿子郑经,要向对待老师一样对待陈永华。

陈永华辅佐郑经治理台湾,官至“东宁总制”,分管行政的一把手。他兴修水利,发展贸易,在台湾建孔庙,办学校,是把内地教育推广到台湾的第一人。他在台湾威望很高,所以招人眼红嫉妒,这个嫉妒的人就是郑经的侍卫首领——冯锡范。

图片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0年,陈永华病逝于台南,享年47岁。并不像《鹿鼎记》里写的那样,被郑克塽所杀,他死的时候,郑克塽实际上还是一个十岁的孩子,而天地会也还没有成立。所以,历史上,真实的陈近南跟天地会基本没有半毛钱关系。

洪门与致公党

天地会的另一个名字叫“洪门”。

在清代中前期,洪门的宗旨的确是“反清复明”。为什么叫做洪门呢?其实,“洪门就是汉门,因为丧失了中原的土地,所以在“漢”字里要除去‘中土’就成为洪字了。到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末洪门起事者如李文茂、陈开、洪全福等,已只谈“反清”,不谈“复明”。

图片

到了孙中山等人起事的阶段,许多海内外洪门团体转而支持革命党人。天地会系统的光复会部分骨干,如秋瑾、蔡元培、陈其美等加入同盟会,还有些不愿加入同盟会的光复会众,如徐锡麟、陶成章、王金发等也积极从事反清义举。

孙中山等人也积极争取会党,他本人加入海外洪门,在海外洪门会众中积极筹款、征募勇士,同盟会在潮、惠、钦、廉和镇南关的起义,骨干和起义军主力都有洪门会众。

图片

武昌起义

在整个辛亥革命过程中,海内外洪门会众抛头颅、洒热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温哥华洪门甚至卖掉仅有的党部房产,捐献给孙中山赞助革命。

1923年10月10日,致公党总部在旧金山召开五洲洪门第三次恳亲大会,由旧金山洪门致公党发起,决定组织致公党,通过《党纲草案》,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在陈炯明的协助下,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型为中国致公党,陈炯明并首任该党总理,唐继尧任副总理。

图片

陈炯明

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进行改组,发表宣言和告海外侨胞书,提出联合一切民主力量、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走上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图片

1948年5月,致公党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号召,与各民主党派联名通电表示拥护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并发表宣言,号召广大侨胞积极支持祖国的革命,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贡献力量。1949年,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致公党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参与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如今,作为参政议政的民主党派之一,中国致公党在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片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致公党代表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