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手术安装了心脏支架,是不是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呢?当然不是,支架置入相当于修好了“路”,但术后“养护”得当才是心血管保持畅通的关键。近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一项围绕冠心病介入术后随访管理的科研项目,获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政府间/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立项批准。
据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最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具有重要的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作用。厦心此次成功牵头审报立项,实现了厦门市医疗单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首次突破。
厦心该科研项目全称“区域协同式冠心病介入术后生态化随访模型的可行性研究”,旨在建立中国特色的区域协同式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后生态化跟踪模型及冠心病危险分层预警系统。项目以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为主体,由上级医院联合社区医院进行持续跟踪随访,创新性地提出了专科医师-专病管理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四师共管”的全方位生态化随访模式。
作为区域心血管急危重症诊疗中心,厦心已逐步建立起冠心病临床数据库,通过“四师共管”的随访模式,将让患者在厦心和社区医院的就诊信息做到充分共享,并在大数据基础上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分析,从而为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建立主要心血管病事件预测模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项目的实施,可充分利用医疗信息和人工智能提供高效、精准的全程管理,减少医疗成本,提高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早期识别能力,使患者获得持续、高质量的术后随访。
此外,该项目联合了台湾阳明大学、厦门大学共同合作,计划实施三年,也为促进海峡两岸心血管病研究交流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