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原创
标题图
揭秘:送王船是这样成功申遗的!厦门骄傲!
2020-12-18 22:12 新福建 原创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2月18日讯(记者 林泽贵 通讯员 吴菲 )今日,厦门市文旅局举办新闻通气会,向媒体披露,由厦门积极推动的中马联合申报送王船项目,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了解,送王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是我国首次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于12月17日评审通过将中国、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以下简称送王船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厦门新增一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一带一路,王船开路。”厦门非遗专家组组长、原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对中马送王船联合申遗成功如是评价,“我们老祖宗当年下南洋把自己的送王船文化带到马来西亚那边去。没有老祖宗的文化传播,就没有如今的两国联合申报”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1年起,我国共有42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送王船项目成为我国第42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送王船”是闽南古老的民俗活动,是闽南沿海先民于明代创造的抚慰、祭祀海难遇难者的仪式。闽南人称海难遇难者为“好兄弟”,称“代天巡狩”的地方保护神为“王爷”,俗称送王船为“做好事”。送王船习俗由相关社区的宫庙或宗祠于东北季风起时举办,一般每三到四年举办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树灯篙、普度、送王船(踩街游行及烧王船)等仪式。

随着闽南人的海上贸易与迁徙,送王船习俗于17-20世纪流传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聚居地,是闽南海洋历史文化的重要遗留,至今仍在有关社区活态传承,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海外侨胞情感的纽带。        

2011年,厦门推动“闽台送王船”项目申报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王舡大游行”)也是马来西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六甲长期举办有关传统活动,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中国厦门、马来西亚马六甲的民间文化联系素来紧密,多次开展闽南文化交流,有良好的合作基础。2015年7月起,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和马来西亚侨生公会共同倡议推动送王船联合申遗,并广泛开展社区和宫庙间的民间交流。厦门市在文化和旅游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积极开展申遗工作。2019年7月,送王船项目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周期审核清单。2020年12月17日,送王船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2月22日,在文旅部非遗司和省文旅厅指导下,厦门市文旅局还将会同相关单位举办送王船成功申遗暨闽南海洋历史文化论坛系列活动,宣传送王船及闽南文化保护发展成效。

五年申遗过程中,陈耕看到“两国宫庙代表来来往往,越走越亲”。他认为,送王船在异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被各个族群所认同,这一播衍过程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民心相通是历史事实,“也说明中国古代人民对中华文化相当自信”。

陈耕表示,厦门与马六甲都是旅游城市,马六甲拥有王船博物馆,厦门思明区厦门港沙坡尾也辟有王船展示点,具有博物馆雏形;同安区吕厝也在做相关的民俗传承中心,“送王船”项目成功入列,有助于提高两个城市“在世界的可见度”,成为各自文化旅游的烫金名片。

送王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我国首次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探索出跨国联合申遗的厦门案例,凸显了福建省、厦门市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支点城市的地位作用,对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将在乡土文化语境中确保送王船的活态传承。”厦门市文化馆副馆长、厦门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苏华琦介绍,厦门在现有3个传习中心的基础上,将新建3个传习中心,巩固仪式仪轨的传承,鼓励更多的年青人通过表演艺术和仪式实践参与。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