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回溯到千年前那个灿烂绚丽、才俊辈出的宋朝。苏东坡,这位具有伟大思想和灵魂的全能型文化巨人走过其波澜壮阔、 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空间,任其穿越时空,千年流转,却愈发熠熠生辉。当我们尽情地遨游在他的世界里,就仿佛跟随着他一起俯仰日月星辰、经历人世浮沉、领悟人生真谛。
苏轼是少年天才,弱冠之年高中进士。参加宋朝最隆重的制科 考试时宋仁宗破天荒地给了他一个第三等,成为宋朝开国百年入三 等第一人。当年欧阳修看到苏轼的文章惊叹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出人头地”的典故就来源于此。苏轼还是一位全才,他的学养贯穿儒、释、道, 造诣纵横文、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爱好广泛, 饶有生活情趣,对烹饪、医药、佛教等领域都颇有研究,也是一名资深吃货,研创了东坡肉、东坡鱼等许多经典菜肴。应该怎样形容才最接近本真的他呢?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是这样描述的: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 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是啊,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名人 中,能让人不由自主发出“亲切敬佩微笑"的着实不多。
苏轼曾心酸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始于43岁那年发生的“乌台诗案”,从此一生奔波在贬谪、还朝、再贬谪、再还朝的路上。刚被贬黄州时,苏轼也曾消沉过,“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此时为生活所迫,他亲自东耕,每日劳作,自号“东坡居士”,在极其贴近生活真正面目的情况下,苏轼日夜思索,渐渐找到了他人生的平衡点,随缘自适,自得其乐,领悟佛的禅机,做到道家的超脱,但始终没有放下儒家的入世。“乌台诗案”成为苏轼词风的重要转折点,让他真正地将儒、释、道三家融会贯通,开一代词风。苏辙在后来给哥哥写的墓志铭中感叹,苏轼自“乌台诗案”之后,“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他大气磅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首不足百字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千古绝唱。他深 情如斯,亲手在亡妻的坟边栽种三万株松柏,为其撰写的悼亡词, 只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就已令人潸然泪下。他和苏辙是兄友弟恭的典范,中秋月圆夜思念多年未见面的弟弟, 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他气度洒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仅是在讲风雨,更是在讲对待生活的态度,这是他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深刻思考。只有经历了苦难的淬炼,才能获得对人生如此深刻的理解和如此从容的心灵境界,再也没有什么人生逆境可以将他击倒了。被贬惠州他就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崖州他就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三年流放,九死一生,他竟轻轻松松地落下了“兹游奇绝”四个字。
他思考着,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路究竟应该向哪里走?苏东坡问着自己,同时又回答了自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每当静夜时分,品读着这一首首、一 句句不但充满着人情味,更富含着哲理的诗词,顿觉灵台一片空明,胸中块垒一扫而空。他旷达不屈的精神触动我们心弦、滋润我们心田、荡涤我们心志。
当然,苏东坡能让千百年来的人热爱他、怀念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一生无论官居要职还是身份低微,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爱 国爱民的忠心赤胆始终不渝,对人对事的纯净善良始终未变。他有兼济天下之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前辈范仲淹一样,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也有经世报国之才,尤其可贵的是能坚持知民情、纾民困、助民乐。他曾先后筑过三条长堤,在杭州、颍州、惠州的西湖,疏浚水利,造福当地,留下了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的美景;“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他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他在杭州开办了全国第一家公立医院;在密州、黄州时,他收养弃婴、反对“溺杀女婴”,开办中国第一家民间慈善团体一育婴会。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从不见风使舵、随波逐流。面对血雨腥风,在政治上备受打击、诬陷, 他始终不记个人恩怨,对政敌以德报怨,决不落井下石。终其一生, 苏东坡内心都激荡着浩然正气,真可谓“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 风”。
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不仅深深感染并吸引了当时的人们,直到现在还持续散发着巨大的吸引力。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在结尾处 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 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的 确如此,“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愿身处熙熙攘攘尘世中的你我都能像他一样,拥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一份宁静平和的心态,一双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善处人生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