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桃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永春县东部,是泉州市唯一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试点。昨日,记者从永春获悉,该项目于2020年通过省级验收,10月接受国家验收,目前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闽南山区典型的河流—库塘湿地生态系统
永春县有关工作人员表示,永春桃溪国家湿地公园范围主要包括桃溪、霞陵溪、五一水库及周边的部分生态公益林和绿地,总面积332.1公顷,其中各类湿地面积238.7公顷,湿地率为71.8%,包括永久性河流和库塘,是闽南山区典型的河流—库塘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公园生态区位突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区位优势。
永春桃溪东关段自然湿地景观
根据相关调查,湿地公园及其周边有维管植物208科507属820种,包括水松、南方红豆杉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金毛狗、樟树、金荞麦、花榈木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野生脊椎动物30目82科227种,其中鸟类113种,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蟒蛇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虎纹蛙等20种;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黑斑侧褶蛙等21种;我国特有种锈链腹链蛇等25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眼镜蛇等27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近危以上级别的棘胸蛙等34种;“国家三有”动物白鹭等144种。
永春桃溪东平段河滩彩化(图片均为谢大显供图)
该工作人员表示,2015年12月,永春桃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先后实施湿地恢复项目12个,总投资3700多万元,恢复、修复湿地34公顷,包括水生态修复项目1个、受损湿地修复项目6个、栖息地修复项目1个、驳岸生态修复项目2个、乡村小微湿地项目2个。同时,配合林业、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及各相关乡镇,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桃溪流域禁渔、河岸生态保护、企业排污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经过五年的试点建设,公园已初见成效。
物种资源逐年上升水质由Ⅴ类提高到Ⅲ类以上
今年10月24日—25日,国家林业和草局验收组组织专家对桃溪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湿地验收,并对试点建设工作表示充分肯定,指出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同时为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目前,随着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的建设及各项保护措施的落实,有效保护了桃溪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为河流型湿地生态修复做出有益尝试,为泉州市饮用水源地山美水库提供安全、洁净的水源,桃溪国家湿地公园水质由Ⅴ类提高到Ⅲ类以上,物种资源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今后,永春桃溪湿地公园将继续做好保护管理工作。一是强化有效管护,持续开展受损湿地修复,重点做好栖息地修复,建立健全湿地公园长效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加强日常巡查与督导检查,提升管理水平。二是强化科研科普,继续加强与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科研合作,不断提升科研监测水平,加快科普宣教馆布馆。三是强化统筹谋划,坚持生态理念,着力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廊道,提升湿地系统功能,充分利用湿地公园的生态资源,策划生成更多生态旅游项目,把桃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