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由“寒知”到“寒支”细品李世熊的孤寂
2020-12-14 11:48

李世熊字元仲,号寒支,汀州宁化人,生于明万历壬寅(1602年)九月二十日,卒于康熙丙寅(1686年)九月二十八日,其生平事迹详见《清史稿》《清史列传·文苑》和鹿鼎元《寒支先生传》、黎士弘《前征君泉上李先生墓表》等。李世熊是古今学者公认的明末清初汀州府文坛领袖,他是“以长汀为中心的闽西北地区第一位重要的文学家”(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对清代闽西北的文学创作起了深远的影响。

李世熊的道德文章显著一时,黄宗羲论当世人物,必推“八闽李元仲”,魏礼赞其为“东南砥柱”,彭士望誉其为“南服伟人”。李世熊少年成名,曾有“九冠诸生”的骄人战绩,也为硕学鸿儒所推许。文名之外,更添傲骨,甲申国变后李世熊披发入山,隐居山林长达四十年,是明遗民中的坚定之士。

他初号“寒知”,讥讽了“习而不知寒也”和“走炎附热”的明末士人,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之后,其自号逐渐从“寒知”向“寒支”过渡。自号的变化,不仅体现其心境的变化,也反映了外部局势的恶化。“寒知”,还期盼有人相知,如其诗《分寒帖》云:“分寒是物,萧烈使人酸楚,不敢赠也,不敢吝也,君欲分之,则分之云尔。”而“寒支”者,虽未在文献中找到具体的释义,但据南炳文《明朝遗民李世熊生平事迹五考》中所考证,“寒支”,“支”者,“枝”也,意为“寒恶环境之枝条也”,有“拣尽寒枝不肯栖”之寓。与期待有人相知相比,多了一种孤独与寂寞,多了一份桀骜不驯。

此外,李世熊以“但月庵”名其“所居之斋”,“但月者,离合二字,隐喻为‘明一人’也”;晚年又号“愧庵”,之所以有愧,是因他觉得自己空食朝廷俸禄,却无用于世。

除自号外,李世熊还以实际行动诠释其忠贞与傲骨。明清易代后,李世熊作为当地的硕学鸿儒,屡遭清廷强征。面对清廷的威逼利诱,李世熊铁骨铮铮,发出“死生有命,岂遂悬于要津之手?且余年四十八矣,诸葛瘁躬之日仅少六年,文山尽节之辰已多一岁。何能抑情违性,重取羞辱哉”的浩然之言。在当地,匹夫匹妇无不知有寒支子者,连寇贼也对李世熊敬重有加,足见其道德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李世熊著作卓荦一方,著有《诗经集说》《大学亿》等著作,不少惜已散佚,仅存《寒支集》《物感》《史感》《宁化县志》和《钱神志》。在其存世之作中,《物感》是一部动物寓言集;《钱神志》是一本钱币学专著;《寒支集》以资料丰富性和完备性著称,可谓“生平行事,尽在集中”;《宁化县志》有“论史而崇马班,言志而尚宁武”之誉,在中国方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李世熊诗文兼擅,但“文胜于诗也”,潘承玉先生称之为“清代散文中枢”,诚是言也。

李世熊文风“何其多变欤”,除青少年时期曾“文之三变”外,还有“文章如韩,心事如屈”的一面。甲申国变后,李世熊对“屈骚的接受,既体现在爱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在诗歌艺术的取法层面”,如对忠君思想的弘扬和对民瘼的关注。探究其文风突变的深层次因素,既有“天崩地坼”社会巨变的因素,也有明清之际实学思潮及自身实学思想的影响。他笔下的人物大都忧国忧民、关心民瘼,虽然位卑职低,但不论身处何职何地,对百姓的拳拳之心,对君王的殷殷之情,千载之下仍令人动容,如《赖道寄传》:“旋值甲申、乙酉之变,哀愤抽裂,悉发为诗……每一诗成,反复悲吟,继以涕泣,泣已复吟,函致百里山中人共读之。苦戚伤生,奇病交作,竟郁郁死。”赖道寄虽是一平民,但在道德修养上却属“完人”,是个实忠实孝的道德君子。李世熊对道德的弘扬,显然针对明末“士风浇漓”的情况,也寄予了其道德理想。

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是继先秦百家争鸣、魏晋玄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之后又一次空前的思想高潮,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着“天崩地解”的政治大变局,实学家们以冷峻思考与批判的眼光思索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本原性问题。李世熊在甲申国变后也逐渐形成了“修真学术”的实学思想,他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之大原”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朋友论”的君臣伦理设想和八股取士的改革方案上,其探索的路径可概括为:议政事,论风俗,思人才,正学术。

缘于明代君臣伦理的异化,李世熊激烈地批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天子之意,以为富贫、贵贱、生死者,可以颠倒弄其臣;人臣之意,亦不过以富贫、贵贱、生死者,诡随乎其君。”进一步提出君臣“朋友论”的构想,提倡君臣之间应如朋友一般,以义相合、以信相交,实质是要改革“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的片面君臣关系,重新回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双向对等选择关系。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李世熊对八股取士的反思首先是建立在对“探钓诡奇”八股文风的批判上,他认为士人应博采众长、博古通今,八股制艺应反映儒家胸怀天下的胸襟与气魄,因此他认为八股制艺应朝着“引情伸志,痛快一家之言者,上矣;次惟明切爽剀,取适于时”的方向改革,并进一步提出以“六经为根柢”,融贯经史的主张。李世熊对八股制艺的批判及以“六经为根柢”的改革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时代潮流,并代表了学术界由虚返实的倾向。

李世熊在当时影响极大,“所往来多贤儒硕士,与宁都魏礼、南昌彭士望、上杭刘坊最契”。他与黄道周情谊深厚,亦师亦友。李世熊对黄道周钦佩不已,誉其为“千数百年偶一见身者”,黄道周渊博的学识、伟岸的人格、舍生取义的精神对他影响极大。

甲申国变后,李世熊与易堂九子皆善,尤以彭士望相知。易堂九子是明清之际在赣南宁都出现的一个负有盛名的文人社团,他们皆为博学多才之士,有经世济国之才,皆有极强的民族气节。李世熊与易堂九子惺惺相惜、互相勉励,交流学术与思想,这对他甲申国变后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纪念李世熊杰出的成就,1942年民国政府改宁化泉上里为元仲乡。2014年,宁化李世熊文化研究会成立,这足见李世熊的思想精华和文学成就值得后人所重视。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