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漳港镇仙岐村大王宫(显应宫)遗址出土的44尊彩塑像,是迄今为止福建发现的数量最多、群体年代最为久远的民间信仰泥塑神像群,显应宫也因此于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泥塑当中,有15尊为女性偶像。由于妈祖、临水夫人与保生大帝在省内受祀颇多,为此显应宫所供奉的这几尊彩塑并不存疑议。唯前殿右侧所谓“巡海大臣”一组不见于他处,身份一时成谜。
“巡海大臣”是郑和?
1992年6月,大王宫遗址因建设长乐机场而被村民发现,其被覆盖于20多米高的沙山底下。遗址距离海边仅3公里,水患天灾对其影响既大且又直接。
据《长乐县志》记载,“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初二,飓风为灾,毁坏庐舍,沉船只甚多”。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丁清华认为,显应宫遗址因为清宣统年间飓风之难,被风沙所埋,仅留下一个“大王庭”的地名传说,83年后才重见天日。
刚出土时,泥塑身上朱红、金色几乎未减。村民口中的“巡海大臣(神)”,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无名塑像,便摆放于显应宫前殿右侧。《长乐漳港大王宫遗址清理简报》记录这尊塑像:“男性坐像,高100厘米,从造型、装饰、体量位置上看,这尊像应是这组的主体雕像。身穿大襟宽袖袍,左手放膝上,右手扶在玉带,衣袖的皱纹很流畅,衣上胸、腹、袖等处贴金。”
有学者认为前殿右神龛所祀的“巡海大臣”为郑和,且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造像时间最早的郑和塑像。
“塑像下颌有胡须孔,不可能是太监郑和。”丁清华说,泥塑所着服装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徐显卿宦迹图》第九开《司礼授书》中宦官的直身差异较大。
明隆庆六年(1572年)到万历二年(1574年)、万历四年(1576年),徐显卿在内书堂为司礼监宦官教书。听课的大小宦官有的戴官帽,有的梳髻,身上都穿青素直身,腰间悬挂牙牌。宦官的直身与道袍相似,直领,大襟右衽,大袖收口,但衣身两侧开衩处接有双摆在外。
“图中宦官背面可看到露出的双摆。此外,内臣牙牌与官员牙牌形制不同,是缀红线牌穗的,而外臣的为缀黑线牌穗。”丁清华说,从这些服饰特点对照显应宫内“巡海大臣”所着服装,便能直接看出其中的差异。
明清“官船拜尚书”
显应宫所在地,旧属长乐十五都弦歌里仙岐境。在显应宫外百米处,保留有一个明代为防倭而建城墙的城门,即西城门曰“戴恩”。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刻本《长乐县志》云,蕉山巡检司“在县治东十五都石梁蕉山,旧在梅花。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移置今所”。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行人杨载首次出使琉球,此后历代琉球王都要经过大明朝册封。明初,中国通往那霸的口岸在泉州。明成化八年(1472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移到福州,而福州前往琉球的册封使必定需从长乐梅花“开舡”。巡检司迁移至蕉山后,每逢官船前往琉球,或者巡检船只出海巡查,先至显应宫进行祭拜海神便成为必然。
“海峡两岸有‘官船拜尚书,民船拜妈祖’的说法,源于明清两朝。”丁清华说,每三年科举后,历代皇帝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台湾。为祈求海上行船平安,远航前不仅要祭祀天妃,同时也将陈文龙像立于船中祭拜。
福建兴化(今莆田)人陈文龙,为南宋时抗元名臣。据《明史·礼志·诸神祠》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命中书省下郡县,访求应祀神祇。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在访求民间应祀神祇中,朱元璋特别重视宋“隆名并峙”的文天祥和陈文龙,这是陈文龙“生为名臣,死为神明”之始。
明初不仅诏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又因其能保佑航运、渔民,明永乐年间敕封“水部尚书”,故福州人称陈文龙为“尚书公”。
乾隆帝封“镇海王”
陈文龙能被封为水运、航海的神祇,其来有自。南宋咸淳年间,因常遭旱灾,陈文龙在长乐北乡金峰一带砌堤围田,拓宽航道,又建斗门闸,把水流汇于弦歌里(今潭头一带),沟通梅花、文岭(今梅花港),汇七十二洋之水于一港,乡人起名为“陈塘港”。陈塘港长50余里,水深丈余,遂成漕运船的主要航道。
正是由于修筑陈塘港,陈文龙与水路、航运等海事活动挂上钩,并被赋予保护航运、渔民的神职。长乐大王宫遗址位于弦歌里,在位于弦歌里的境庙宫祠中,陈文龙被塑像受祭正是合乎民情。
明清时期,福建是中国通往琉球唯一的法定口岸。据日本历史学家赤岭诚纪《大航海时代之琉球》统计,从1390年到1876年的近500年间,中琉航路上船只遇难的,有案可查的就有645起,其中死亡3300多人。
清代册封使齐鲲《续琉球国志略》中记有一事:“国朝册封琉球,向例请天后、拿公神像供奉头号船,请尚书神像供奉二号船……同日,二号船遇暴亦然,文武员弁虔叩尚书神像前,乃免于厄……尚书陈姓,名文龙,福建兴化人。宋咸淳四年(1268年),廷对第一,官参知事,知兴化军为贼所执,不屈死。明时显灵,护救封舟,封水部尚书,立庙闽省南关外。”
看来陈文龙确是尽到“责任”,故清廷不惜一次次对其加以“敕封”,以求使团永受庇佑,能在“风平浪静,海不扬波”的情况下平安往返于中琉之间。
福州万寿尚书庙中有康熙、嘉庆、道光皇帝赐下的三块匾额,分别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册封琉球正副使海宝、徐葆光奏赐陈尚书的匾额“朝宗利济”,嘉庆十三年(1808年)齐鲲奏赐的匾额“效顺报功”,道光十八年(1838年)册封使林鸿年、高人鉴奏赐的匾额“护国佑民”。
福州阳岐尚书庙亦称“尚书祖庙”,福州市区其他4座尚书庙均由此分香。祖庙里的乾隆碑刻载:“祖殿水部尚书三次敕封,加封镇海王。”
“长乐显应宫出土的‘巡海大臣’应为‘镇海王’陈文龙。”丁清华说,参照过去台江万秀尚书庙大殿左右两旁供奉一身琉球服饰的两番将,长乐显应宫“巡海大臣”侧边的番人角色也就得以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