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了一次长途车,竟收到病危告知书!这事情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上就发生在刚退休的郭女士身上。
坐了两天两夜长途车
刚下车就被送进医院
郭女士今年56岁,退休了在老家闲着,就想着来浙江宁波帮女儿带孩子。不久前,她坐着长途车从老家出发了,因为路程长,两天两夜才到宁波。
郭女士刚下车没走几步,就感觉胸闷、喘不过气来,右小腿也感觉肿胀不适。家人赶紧把她送到了医院,到医院后不久,家人就收到了病危告知书。
结合她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病前久坐长途车的情况,医生怀疑她患的是肺栓塞。血液化验检查发现,果然郭女士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之后的增强CT检查中,发现她的肺部有好几处栓塞。
原来,就因为郭女士坐长途车时间太久,途中腿脚活动少,喝水也少,形成了深静脉血栓。血栓在下肢形成,下车后人突然一活动,血液循环的同时,导致血栓脱落,并跟着血流到了肺部,导致肺部血管堵塞,引起了肺栓塞。
专家介绍,深静脉血栓是导致肺栓塞的主要原因。此外,手术、肿瘤等原因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情况,都可能引起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像郭女士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静脉血液瘀滞导致的,瘫痪、长途航空或乘车旅行、长时间玩电脑、坐月子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疫情期间不少年轻人久坐“宅”出血栓 最小的才14岁
30多岁的小张是个体户,每天从早到晚坐着看店,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之前,他就得过静脉曲张,福建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官云彪告诉小张,静脉曲张是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所以他建议小张从现在开始白天最好穿医用弹力袜,以免病情进展并发生血栓。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诊的血栓病人同比增长10多位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宅”出毛病的青少年。
今年3月,14岁少年连续打游戏十多天后,双下肢静脉和腹部大血管形成血栓;
还有一天连续5个深静脉血栓联系血管外科治疗;
8月份还有一个16岁少年宅床上连续玩手机三天,下肢长满血栓,蔓延到下腔静脉形成巨大漂浮血栓,危及生命。
“一旦形成血栓,后果非常严重!”福建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治医师薛明解释,血栓是在动脉或静脉中形成的血凝块,包括动脉血栓栓塞(如脑卒中、心肌梗塞)和静脉血栓栓塞(VTE)。一旦形成血栓,可阻碍或堵塞正常的血液活动,甚至可能脱落随血液转移至人体某个器官中,堵塞器官的血流供应,后果非常严重,甚至会导致死亡。
福建协和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林琼介绍,深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液转移至肺部,形成肺栓塞,可能迅速导致死亡。肺栓塞的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咯血、胸痛、心跳加快、头晕或失去知觉等。如果出现以上症状,有可能是患上了肺栓塞,务必及时就医,并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
静脉血栓是可以预防的,主要可以依靠:
1、适当运动,久站、久坐1~2小时后,应注意活动;
2、弹力袜、足底静脉泵等物理预防方式;
3、遵医嘱使用药物等方式,来预防血栓的发生。
需要提醒的是,度过急性期后,复发风险仍很高,应至少抗凝3个月以上。所以,患者切记一定要遵医嘱,不要擅自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