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莆田市委书记刘建洋前往华兴玻璃有限公司、永荣科技有限公司,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并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具体问题。11月18日,刘建洋到城厢区华亭镇五云村、秀屿区月塘镇东潘社区宣讲,并调研“党建+”邻里中心建设。
11月20日,市长李建辉赴湄洲岛宣讲,并在妈祖文化公园、湖石淉生态公园、后巷村民宿等地,详细察看整岛风貌提升、生态环境修复、旅游业态发展等情况,听取保护好湄洲岛工作汇报。
11月24日,莆田市委宣讲团来到湄洲岛,开启全市首场宣讲报告会。宣讲人从五个方面,结合湄洲岛实际,对全会精神进行系统阐述和深入解读。
市领导带头宣讲、宣讲团奔赴各地各部门宣讲、宣讲小分队进村入户宣讲……连日来,莆田广泛开展活动,推动全会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在全市上下持续形成声势,不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
深入浅出让听众学透学懂
在城厢区华亭镇五云村,刘建洋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亲切交谈,讲明全会专门针对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等事项,提出的重要要求和举措,激励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补齐民生短板,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刘建洋还走进村里的综治网格中心、矛盾纠纷调解室、养老服务中心,详细了解“党建+”邻里中心的建设和运转情况,从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口中,获取宝贵的意见、建议,希望有效解决农村基层党建与发展的“两张皮”问题,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听完并交流以后,我对全会精神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更能准确把握要点,知道自己真正该做些什么。”五云村党支部书记林玉满说,当前,“党建+”邻里中心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个难得的好平台,而乡村邻里中心与城市邻里中心不同,应该更专注于农业发展、养老服务和乡村振兴。
11月25日,在莆田市博物馆,市委宣讲团成员、讲师团团长苏志军作宣讲报告,他从新发展成就、新发展变化、新发展阶段等八个方面,阐释了全会精神。
会后,苏志军与9位干部群众一起,围坐在莆阳书房阅读区,以漫谈的方式,轻松互动交流。听众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以及个人特别关心的内容,纷纷提出问题。苏志军一一答疑解惑,还剖析了相关的新政策和新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看完之后,感觉这个战略目标意义深远。可是在学完之后,就更加明白肩上的重任了。”柯丽芬是莆仙戏剧院的一名演员,“今后一定要多出精品,保护好、传承好莆仙戏这一古老戏种。”
形式多样让观众喜闻乐见
11月20日晚,在城厢区龙桥街道兴安名城小区,吴林铃把家人和亲戚召集起来,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聚会。她从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视角出发,畅谈生活中的点滴变化,共同学习全会精神。
吴林铃是莆田市宣讲小分队巾帼队的成员,她采用这种新颖的宣讲形式,将理论通俗化,推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了弥补有限的讲师团力量,使宣讲活动实现全覆盖,莆田市发动各界爱心人士,组建业余宣讲小分队,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宫庙祠堂、社区活动室、工厂车间、项目现场、家庭等基层一线,开展“小分队说理”活动。
目前,莆田市已经按照“对象化、分众化宣讲”目标,搭建起市、县区、镇街三级宣讲小分队网络。其中,市级宣讲小分队10支,有巾帼队、园丁队、老年队等,成员100多名;各县区宣讲小分队46支,成员200多名;各镇街宣讲小分队75支,成员400多名。
这些小分队成员来自莆田各行各业,长期活跃于基层各领域工作一线,他们擅于发挥专业特长,把理论政策融入莆仙赞句、三句半、曲艺小品等文艺形式中,形成理论文艺宣讲新方式,深受基层群众喜爱。
“五中全会开及时,民众欢喜嘴嘻嘻。二零三五新规划,民富国强好运来。”“好啊!”……11月22日,在莆田市群众艺术馆,数十名群众将林杰“包围”起来,一起“喊赞”。林杰是莆仙赞句开心社的公益老师,他自编了12句莆仙赞句,用以宣讲全会精神。他说完一句,群众跟着“赞”一句。
此外,莆田还重点针对年老体弱、抗击疫情等原因未能参加学习活动的党员,开展“送学上门”活动。不久前,莆田市理论宣讲“说理小分队”来到全国抗疫最美家庭,为有62年党龄的许金妹宣讲全会精神。
振奋人心让受众行动起来
“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更要懂得如何用。”近日,在“桥下党建”文化广场,仙游县大济镇党委书记张志东在宣讲时,提出该镇“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的总体设想、具体目标和实施路径,策划23个重大项目。
在大济镇,莆永和沈海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形成5座高架桥。长期以来,因管理不到位,高架桥下堆积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废物,环境脏乱差。
今年初以来,大济镇因地制宜,多方筹措资金,本着“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将高架桥下的垃圾场靓化为“桥下党建”文化广场,打造成邻里交流的平台、政策宣传的讲台、党建文化的展台。
听完宣讲后,主管政法工作的大济镇党委副书记张燕华说,继续探索“5+1”模式,即采取“受理、处理、评理、管理、治理”5项工作措施,建立1个平安议题机制,对群众咨询、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登记、事事有着落,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眼下,正在实施两个项目:一是教育基地场馆,二是道路拓宽硬化。”在仙游县社硎乡田利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立广学完全会精神后,马上投入日常工作中去,“尝试开发一批互动体验项目,逐步实现红色教育向红色旅游延伸”。
田利村位于仙游县西北部山区,发展滞后,被定为省级贫困村,不过,这里生态环境良好,红色资源丰富。2018年,田利村修缮革命历史遗址,打造红色教育互动体验基地,同时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出生态米、油茶、笋干等优质农产品。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