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在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会去做胃镜检查,来评估自身胃肠健康。然而,很多患者拿到报告时都一头雾水,“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看着五花八门的专业术语,四处求医咨询。
那么,这些术语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本报特邀福建省肿瘤医院内镜室主任施宏主任医师,解读胃镜报告单上的常见词。
1、关键词:萎缩
慢性胃炎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就是我们以前说的浅表性胃炎,即没有萎缩症状的慢性胃炎。年轻女性最为常见,表示胃部基本无大碍。
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胃不仅表面部分发炎了,而且深层部分负责分泌胃液的细胞、腺体,也在被破坏、减少,以至于慢慢消失,于是胃黏膜变薄了。临床上,约有50%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会演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这两种胃炎可能从患者症状来说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严重程度却相差甚大。一般而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0%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多出现在40岁-50岁左右人群。绝大多数胃炎病人,没有变成胃癌。但确实有一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癌,这条经典的癌变路径。
另外强调一点是:无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还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如果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特别是有胃部不适症状,建议要及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2、关键词:溃疡、糜烂
糜烂不会单独出现,一般是伴糜烂,很多人觉得糜烂看起来很严重,其实并不是,严格的定义胃糜烂是局限在胃黏膜的浅层溃疡,深度局限于黏膜肌层以内,现在一般认为是胃溃疡的早期阶段或者是前期阶段。
而胃溃疡指的是穿透至黏膜肌层的缺损,溃疡面恢复后,一般都会留下纤维瘢痕表现,表面覆盖一层上皮组织,黏膜肌层不会再生,而是形成瘢痕。溃疡有分良、恶性,良性溃疡多以青中年居多,而且患者的疼痛会呈现周期性间歇发作,可能有上腹部疼痛、烧心症状,但是并不会伴有体重的明显下降。恶性溃疡多见于中年以上,病情呈现进行性持续发展,疼痛症状没有明显规律,患者可能会伴有柏油样大便,腹部疼痛比较剧烈,也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营养不良,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进行电子胃镜检查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能够诊断出恶性胃溃疡。
3、关键词:肠化生
看到肠化生,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明明是胃镜检查,为什么报告上有“肠”呢?事实上这是胃受损后,胃黏膜上皮的形态和组织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变成类似于小肠或大肠的上皮。
肠化生一般伴随着胃黏膜的萎缩,4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会演化为肠化生。肠化生是公认的胃癌癌前病变。研究认为,不完全性肠化生、大肠型肠化生容易发生癌变,小肠型肠化生一般不会癌变。
如果体检发现肠化生,一定要引起重视,定期复查电子胃镜。
4、关键词:上皮内瘤变
胃黏膜本是光滑的,但当胃中出现异型细胞,通俗来说是异常细胞,胃部分泌液体的腺体结构发生紊乱时,原本光滑的胃黏膜就会出现了一个甚至多个小疙瘩,它可以是圆的、扁的、不规则的,这就是上皮内瘤变,属于癌前病变。8%的肠化生患者会演化为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分为两级,即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度、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因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变需要定期电子胃镜随访复查。高级别上皮瘤变的病变,医生会建议在消化内镜下切除,即进行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
胃有不适 这些事项要注意:
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会引起慢性咽炎、口腔溃疡、胃炎、消化性溃疡。简单的碳13呼气检查或碳14呼气检查即可发现,如果呈阳性,建议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并且做好分餐制是防止传染及再次感染的重要环节。
烟、酒:烟含有的成分尼古丁会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下血管收缩、痉挛,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酒精可直接腐蚀胃黏膜,尤其高度酒和烈酒。戒烟限酒对于哪类疾病的预防都非常有效。
辛辣刺激食物:小剂量的辣椒和辛辣成分可能通过增加黏液产生,起到一定的保护黏膜的作用,但大剂量则会导致浅表胃黏膜受损。
胃刺激性药物: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也会直接或间接损伤胃黏膜。
加班、熬夜、精神压力大:胃是公认的“情绪器官”,很多人感到胃部不适,胃镜检查却没发现原因。究其根本就是压力大、思虑重。坏情绪会导致胃酸不能正常分泌,胃壁血管不正常收缩,从而引起胃部的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