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头条抓取
标题图
1场影展,12组照片,漳州70年
2020-11-30 19:18 闽南日报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闽南日报
漳州已故摄影师高南君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间,拍摄众多工农业生产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漳州当时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记录过去旧城区的面貌,成为历史的缩影。
11月20日,在高南君诞辰100周年之际,漳州市图书馆记艺展厅举办高南君摄影作品展,共展出12组与漳州城市发展风貌有关的主题摄影作品。




高南君


洋老洲小巷开着密密麻麻的小店铺
旧桥头边的小河沟泊住着乌篷船
八卦楼下晾晒着渔网
九龙江口渔船鱼贯而出
百货大楼开张营业,万名群众涌上街头
漳州新汽车站落成,规模大配套全,站内人头攒动
……
七十年来的漳州城“模样”,被这样一张张老照片真实地记录下来
(点击下列图片可看大图)


古城踪影



历史已写下一千三百多年的漳州古城,拥有众多古庙古塔古民居古建筑和古道路。无论何方游客到来寻古探幽,对此种种景观,大都啧啧称赞,留下深刻印象。而城内几代老居民,因拥有众多“家宝”莫不感到自豪。

岁月沧桑,时过境迁,如今,这些老照片所记载场景,比之七八十年代后至今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古城新容,全都旧貌换新颜了。

这组旧照所示踪影(今已无踪无影)。或许可为人们回忆古城的时候,提供可贵的(一小部分)历史见证资料。 (摄于1945-1954年)


八卦楼俯视霞熏里,1927年曾是工农运动讲习所(1952年摄)
洋老洲顽童在水滩边嬉找塔影(1953年摄)

1951年从八卦楼北望 大马路(现名新华南路)左边开荒地右边一列打铁坊)是这个样
1951年拍的旧桥头东边小河沟内泊住的五蓬船


南门溪捕鱼图



过去,南门溪是芗城南郊澄观道、厦门路等路段数以万计的居民赖以生存的饮食用水水源。南门溪自身的环境,具有既朴素又幽美的天然风景。而南门溪由于水质清澈水流平缓,水里鱼虾等小水产丰富,成了船民们据为生息的地带。人们眺望南门溪流域里的船只运输来去匆匆,捕鱼人行踪种种,又是南门溪另一道风景线。

(照片摄于1954年-1960年)


排开阵势撤网围鱼
渔民劳作

渔民勾泥寻蚬
八卦楼下晾渔网 增添了许多风光


漳州百货大楼



1949年漳州解放之后,市内百货店(俗称杂货店)难以适应广大市民对日常生活用品日益增多的需求,于是有关部门决定投资新建一座百货大楼,以应民需。
1956年,百货大楼选址于市区中山公园东门前北侧,东通道口,南望马坪街北端的一块400平方米宝地,政府为此拨款11万多元。百货大楼共三层,大楼一层、二层是营业场所,第三层是办公室。
1957年大楼落成,命名为“漳州市百货大楼”。1958年2月15日,漳州规模最大的国营百货商场隆重开张。据报道,这天有25000人前来购买和参观,盛况空前。


漳州百货大楼开张营业喜迎春节,门庭若市
欢跃的队伍在大楼前欢呼

大楼门前大街挤满人群同庆地市革委会成立
大楼地处市区中心,兼营夜市方便市民

铁道兵铺轨到漳州站



我省第一条铁路鹰厦铁路,在铁道建设兵团全力以赴的努力下,由北至南,日夜铺筑,在1958年夏铺轨到漳州站的郭坑……

(本组照片摄于1958年)

铁道兵扛轨安放就位
铁道兵正在铺轨

铁道兵凯旋
漳州站最后一道轨铺完

春耕



闽南地处于东亚热带东南部,气候温湿,素有“水果之乡”美誉,更有 “鱼米之乡”的实绩。过去,我市龙海榜山、颜厝以及云霄东厦一带,是主粮稻米的主要产地。上世纪六十年代,龙海黎明大队的潘无毛,是水稻高产能手,他培植的稻谷亩产700多斤,闻名全国。

现展出这组旧照,说明上世纪六十年代直至今朝,农民兄弟姐妹们为种粮所作的每一不可或缺的程序,也说明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过程。

插秧机帮大忙
拨秧苗

挑泥肥下田
适时除草保禾


放排之歌



自然风光无限好的漳城南门溪,经受了日本侵华八年的磨难,到1945年抗日胜利后,才慢慢恢复了生机。到1949年漳州解放,以及之后的60-70年代,南门溪迅即出现一片超历史的繁荣。
请看:大小船只糜集,各司其责。看远处则帆影点点;看近处则捕鱼船穿梭捕捞,网影连连。不但这二道风景线是南门溪胜出之景,还有另一道生动的风景线;在南门溪溪面那浮动着的线条――从上游流放而来的竹木排,好似一幅跳动着音符的图画。
当年汽车无法载长材货,而恰恰西溪上下游两岸宽阔,水流平缓,对浮置水面的竹木长材的流放运输轻而易举。尤其在农历六月至十月秋高气爽,放排工作一路安稳顺畅,是个旺季。作为南门溪人,那年代在溪边散步能经常欣赏到溪上这个那个景象,赏心悦目,心里油然萌生一种亲切感,不禁要为景中那群终日终月辛勤的劳动者引吭高歌。
(本组照片摄于60年代)

分拆竹木排准备送货
竹木排运抵漳州平原的芗城

山区竹木排准备流放
竹排运到大路头码头起货

放排工又一天
客户现场选材

筑堤防洪



1960年6月9日漳州遭遇特大洪水后,南岸土堤被冲溃夷为平地,石堤的基础也严重受损。面对如此灾难,全市人民在市委领导下,及时抢修石堤基础设施,掀起重建南岸土堤热潮,终于在1961年8月初,全线胜利竣工。

就在防洪堤竣工后的9月13日又一次大洪水,水位超过中山桥警戒线4.06米,仅低于1960年“六九”特大洪水0.17米,且水位停滞在警戒线长达178小时,是有水位记录的最长时间。新建的防洪堤经受住了这个严峻的考验。


全民动员肩挑手堤筑高堤
千军万马筑石堤

一丝不苟打实土堤
发挥愚公移山力

运土板车排龙阵
男女齐上阵

漳州汽车客运往事



漳州汽车运输业,自从1919年建立民营漳码马路汽车公司之后,有漳诏、漳嵩、漳龙等汽车公司,一直到现今的福建漳州市长运集团有限公司的营运,经历了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


盘山公珞多是九弯十八转,货车司机顺着路况安全开来
抢运鲜蔗支援糖厂生产


福建省交通厅运输局投建的漳州新的汽车站,规模大配套全,居当年华南各省数一数二


站务员做到扶老携幼先上车
站务员带领旅客按时上车

漳州客货车通过集美一高崎海堤进入厦门
为客车白天不停班,实行夜间保养车辆

漳州汽车分公司接送华侨
公司自培训首批女驾驶员上岗后将负责漳码线客运

上世纪70年代的民兵



上世纪70年代,为顺应国外国内形势发展,我国全面组建民兵队伍,凡18岁以上青壮年国民,都参加组织接受军训。在那年代,民兵们个个意气风发、精神抖擞,训练时都能坚定地学好滚打摸爬等军事技能。此举既让群众掌握军事知识,激发爱国热情,同时又锻炼了身体。

这组旧照是上世纪70年代民兵真实记载。现在读来,可谓百感交集,不禁再次向他们致以崇高敬礼。我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的青壮年朋友,读图之后一定也会激起当年爱国爱乡的热情。


野外作战演练
抢占制高点成功

收获时节



漳州芗城以东,龙海的颜厝及至榜山、龙文区的步文一带的平原,所拥有的农田面积广袤,气候属亚热带,农作物生长快,收成多,农民耕种水稻已有悠久历史。解放后,尤其是全国实行公社化之后,农民组织起来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得粮食年年增产丰收。

在这年代,公社实行出工记工制度,凡有农事集体出工。在农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等时节,我们可以在田野里看到农民兄弟姐妹们在辛勤劳动的情景,场面十分“闹热”。

总之,本版图片所描绘的田间地头众多社员热火朝天的集体劳作场面,今已不多见。图片记录的内容已成为人们记忆深处的往事。


连片田收割后运到村内集中脱谷
‍‍‍‍‍‍‍‍‍‍‍‍‍‍‍‍‍‍‍‍‍‍‍‍‍‍
全体社员齐下田收割早稻

过秤纪录收成产量
女社员在厝前人力脱粒


漳州建州1300年庆祝大会



1986年12月29日,这是漳州人民值得记忆的一天。这天全市总动员,各县、各机关单位、各工厂和中小学生组成彩车列队,以及各具特色群众方阵,齐集市区马肚底大体育场,6万多名干部群众涌进体育场,载歌载舞,参与“漳州建州1300周年庆祝大会”,盛况空前。之后,还进行了文化踩街活动,漳州市区万民同欢。

当时笔者作为摄影人员,全程参与庆祝活动,用五个胶卷把各个精彩画面尽入镜头:看那拥满人的会场主席台和观众席,那彩车列队、少女舞蹈、少儿舞花等六方队,庆祝大会不断掀起高潮。现在回想起来,仍让人心潮澎湃。现撷取部分照片,以飨读者。

会场




踩街


‍‍‍‍‍‍‍‍‍‍‍‍‍‍‍‍‍‍‍‍‍‍‍‍‍‍‍‍‍‍‍‍‍
踩街

会场


1991年春节高南君“乡情”摄影作品







女排姑娘风采







高南君:我的一生爱摄影

展厅内,让人驻足忘返的,除了一张张老照片,还有玻璃柜里展出的十几台“古董级”老式相机。高南君的儿子高殷指着其中一台德国相机说,这是高南君年轻时用800元买下的,同一天,他的一个朋友也用800元在城区买了一幢2层半的楼房。而高南君正是用这台相机,在九龙江边守候一周,终于抓拍到《龙江晨曦》这幅代表性的作品。

“我父亲痴迷摄影,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一生爱摄影’。”高殷介绍,高南君在近90岁高龄时,还写下自述手稿《我的一生爱摄影》。他在自述里说,1944年,他开始把玩相机并学习冲片,后来拍摄新闻图片,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报社特约摄影通讯员。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他利用休息日拍摄的新闻图片,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日报》、中新社及省地市报刊,约有400幅。

1957年,高南君组建漳州市摄影工作者协会,任协会主席。1985年,协会改名芗城影协,直至1998年他都连任会长。在这二三十年间,高南君和影协同行们每月聚会论影、交流影艺。他拍摄众多工农业生产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漳州当时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记录过去旧城区的面貌,成为历史的缩影。

“我父亲毕生用点滴瞬间的记录,为家乡留下了无数岁月流淌的痕迹和光彩,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殷说,把作品捐给图书馆是高南君的遗愿,他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他留下的老照片,见证时代发展,感受时代进步。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把我父亲的作品放在天堂一角展出,他一定很高兴。而在他百年诞辰展出他的作品,是对他最好的纪念。”高殷说,除去少部分记录其家庭生活的照片,高南君生前作品整理出6万多张,并将所有照片和底片、照片洗放器材、发表作品、教学讲义等捐赠给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馆长蔡宇飞说,本次展出的高南君作品只是他众多作品的一小部分,接下来将继续整理高南君捐赠的照片,策划不同主题的摄影展。


本报记者 周杨宁 文 高殷 供图
本期编辑:陈慧慧 张江璐
值班主任:林堃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