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1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前不久,纪录片《共生缘—峇峇娘惹情》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向全球首播,引起华人华侨的极大关注。来自厦门理工学院的副教授黄婉彬是这部纪录片的制片人。为了完成这样一部全球首部反映峇峇娘惹文化的纪录片,她花费3年时间,与制作团队一起跨越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进行拍摄,采访了40多位关键人物,拍摄素材超过1200分钟,留下了大量峇峇娘惹家族珍贵的口述历史。在这个并不太为人熟知的族群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他们作为华人后裔,开枝散叶在世界各地,又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蓬勃生长——
峇峇娘惹是谁
记 者:在东南亚旅游,中国游客常常能尝到“娘惹菜”,对于峇峇娘惹最初的了解很多也是来源于此。那么,究竟何为峇峇娘惹?
黄婉彬:远在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五次停靠马六甲,团队中90%的男性成员来自闽南,他们与当地妇女通婚,他们的后代居住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也有大批华人下南洋讨生活,这批比峇峇娘惹大约晚400年移民来到这里的中国人,被称为“新客”。
记 者:是怎样的机缘让您选择了这个族群作为拍摄对象?
黄婉彬:2016年,受世界闽南文化节的邀请,我作为福建唯一受邀的大学老师去马六甲参会。驻马来西亚大使馆给了我们几位老师一个课题,当地有一群被称为峇峇娘惹的少数民族与华人有关,7天的研习营我逐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与文化。我突然发现,不论从饮食、建筑还是拜拜的习俗,与我这个闽南人从小到大的感受到的几乎是一样的。但当我试图查阅他们的资料时,却只能找到荷兰、英国等高校学者的几篇研究报告,以及当地历史杂志零星的一些报道。所以我就想,如果我写一篇论文,那也只是在专业人士的圈子里流传。我有二十多年广电工作的经历,作为中国人,我何不用纪录片的形式把他们记录下来,用一种大众更加能够熟悉的形式来呈现这个特殊的族群文化。他们从哪里来,做了什么事,经历了什么,现在怎么样?
黄婉彬(右)与马来西亚任期最长的财政部长、峇峇陈修信之女陈淑珠合影。
“终于找到了”
记 者:作为全球首部反映峇峇娘惹文化的纪录片,这次采访是否有一些以往不为人知的新发现?
黄婉彬:除了采访峇峇娘惹后人,我们还走访了三座东南亚最大的华人公冢,祭奠了上万座下南洋先人的坟墓。91岁的马六甲地方史专家林源瑞带我们祭拜了明朝黄维弘夫妇之墓。而这座墓也清楚地表明,我们在明朝1622年已有先人移居马六甲。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拍摄期间我们还惊喜地发现了曾锦文的墓。曾锦文先生是把中国的《三国演义》等名著翻成峇峇马来文的第一人,也曾经做过福州船政学堂的副教习(助教)。他的母亲是槟城的娘惹,父亲去世后,他辞职回去照顾母亲。他离开中国十八年后,1890年4月4日,清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统带镇远、定远等铁甲舰组成的北洋远洋舰队首次正式访问新加坡。在新加坡期间,“舰长以下各军官,皆为曾氏门生,由舰长率领……身佩长剑,全副武装,簇拥至墨经梳律师楼,拜见老师曾锦文,行三跪九叩首礼。”
记 者:当地峇峇娘惹对于我们这部纪录片是什么样的态度?与采访对象之间是否有一些故事值得分享?
黄婉彬:距离峇峇娘惹的先祖们离开中国一晃已经过去600多年了,可是,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后人依然十分迫切地想知道我是从哪里来,我的祖先是什么样子,对此,他们甚至有一种使命感。拍摄期间,我们敲开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峇峇娘惹四大家族薛佛记、陈笃声、陈金声、陈帧禄的神秘大门。陈金声生前开办了新加坡第一所华文学校,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我们联系到他的家人,获悉他的曾孙陈长德正在住院治疗,但老先生坚持要回到家中接受采访。当家中厅堂大门打开,老先生坐着轮椅进来的那一刹那,所有人都起立,我甚至红了眼眶,当时就心想,一定要把这部片子拍完拍好,不辜负这些峇峇娘惹对我们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家中的红灯笼
记 者:据您观察,如今新一代的峇峇娘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如何?
黄婉彬:峇峇娘惹通常把自己出生的国度称为祖国,而把中国称为“母亲国”。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总是让他们觉得与有荣焉。在很多峇峇娘惹家庭,我们看到,“慎终追远”等家训被醒目地写在家中红灯笼上,中国字画随处可见,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思想播撒在一代又一代的峇峇娘惹心中。几百年来,过中国年、祭拜来自中国的神明先祖,甚至吃满月酒、送王船等习俗都代代相传,成为峇峇娘惹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记 者:三年采访,让您对这个特殊的族群有了哪些不一样的认知?
黄婉彬:以前,我们常常用悲情和灰色等词汇来描述移民文化。但通过实地采访,我才知道,原来,这些峇峇娘惹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为当地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除了开办企业工厂,还创办了许多医院、学校等,受到当地人的尊重,并通过与本地人的联姻,充分融入了当地。峇峇娘惹族群的发展轨迹,也是中国文化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欣欣向荣的印证。
黄婉彬在马来西亚槟城的华人公冢做田野调查,图为她曾锦文墓前拜谒。(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