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茶道
标题图
山岭古寺泡“八仙”,聊聊八仙母树那些事儿
2020-11-16 16:46 茶道传媒

诏安白洋乡茶园  摄影/ 廖梅珊 

诏安是闽南乌龙的茶产区,史载有近四百年的种茶史。当地人饮茶十分普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冲泡功夫茶的茶具。因地处福建、广东交界,诏安的茶类资源丰富,既有福建闽南乌龙品种,亦不乏单丛品种,茶文化亦在此汇聚、碰撞,交融出独特的诏安茶文化。

白洋乡:关于“八仙茶”母树的往事

白洋乡的旧宙村,位于闽粤边界,座落八仙麓,也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天刚破晓,眼前的茶园一览无余,四周群山环绕,茶园平缓、修葺平整,遍插着黄色的粘虫板是有机茶园的独特风景,园内也插着不少介绍牌,写着关于八仙茶的故事与特点。

摄影/ 廖梅珊

摄影们快速地拍摄了一波茶园与朝霞的照片,便前往八仙母本园,拍摄十七棵母树。因为就在很近的隔壁村,几分钟的车程我们便看到了被木栅栏围住的十七颗母树。

小乔木型树株高大,粗约十几公分的树干上青苔斑驳,树干间距虽大,长高的树冠则紧密交织。茶旁立了两块石碑,一块详述八仙茶的历史,一块展示了八仙茶树的优质资源保护区。

摄影/ 廖梅珊

原来,八仙茶是由漳州的茶学专家郑兆钦郑老选育而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诏安县的茶叶生产刚刚恢复时,整体水平比其它茶产区落后许多,当地的茶叶年产量不高,从安溪、武夷山等地引种的良种也存在相应“水土不服”的情况。那时诏安茶区亟需选出适应当地环境的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茶种,落后的面貌才能改观。

1965年,时任县茶叶收购站技术员兼评茶员的郑兆钦带队在秀篆老茶区发现了一片与众不同的茶树,于是移回20株进行长年的观察对比,选育出最优质的单株,后命名“八仙茶”。这十七棵母树,就是从单株上剪取扦插下来的母本。

在那个条件匮乏的年代,选育之路困难重重,经过专家组多年呕心沥血的辛勤努力,“八仙茶”才得以诞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选育的国家级乌龙茶良种。

听完八仙茶的故事,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胸怀慈悲信念,造福一方百姓,这是一群人的大爱无疆。离开的时候天光已大亮,回头看,阳光散在金色的碑文上,每个字看起来都熠熠生辉,照耀着那段艰苦而辉煌的历史。

八仙茶叶片与叶底

西潭镇:斗山岩上“吃茶去”

在诏安县西南隅,西潭镇东村境内,有一座风光优美的山峰,称为“斗山岩”,其山形如北斗星之头,亦名“斗山”,花岗岩地质。斗山岩山势绵恒,林木葱茏,常年溪泉流深,植被覆盖率高达90%。我们此行要探访的茶园便隐在这景色清幽的山岭中。

西潭镇斗山岩茶园 摄影/刘洁智 

上山的道路蜿蜒曲折,路旁多有杉、松等大树林立,清新的空气从窗缝里扑面而来,让人倍感清爽。车停在一栋简易的茶厂前,厂房面前挂着“诏安县斗山岩八仙茶专业合作社”。

一下车便闻到了浓郁的茶青香,随之也听到了制茶机隆隆作响的声音,寻香走进制青间,但见数位制茶师正在揉捻机、分筛机、干燥机等制青机前埋头忙碌,他们的表情严肃且认真,正所谓“看青做青”,现代的机器发展再快,好茶的诞生都要靠茶师的功底。

摄影/ 廖梅珊 

茶厂背靠茶园,通往茶园的两个方向都设有利于茶青出入的卷帘门,站在茶厂里,便可将四周的茶园风光尽收眼底。

“这片茶基地叫‘斗山茶场’,以八仙茶为主,面积有200多亩,属于‘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远离农药,施用有机肥的生态茶园。”一位穿着黑色衬衫,充满活力的青年人笑着从茶园里走来,他是这里负责人吴建敏,正在带领茶农打理茶园,跟我们简单地打过招呼,他便带队深入茶园。

正如他所说,茶园按标准的梯田建设,山顶深林密布,山中套种绿化树,山底虽修了路,也有很多绿植覆盖。园内的路、沟、渠、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布局合理,立地条件好,土壤属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

“茶场如今是诏安县面积超百亩的专业示范茶场,近年来县政府一直积极引导茶企、茶农建立生态茶园,绿山青山确实才是金山银山。”吴建敏很认真地践行着生态茶园的理念。

看完茶园,吴建敏便带我们前往山上有名的斗山寺参观,他说寺前有个喝茶的好去处,还有一口古井,用古井的山泉水泡“八仙茶”特别香甜。

这座古寺不大,古风犹存。寺前的老榕树恰如一把撑天巨伞,宽阔之树荫确实是品茶雅处。我们到达时,寺院的住持正好也坐在树下喝茶,他微笑着点了点头,示意我们择位坐下,一起喝茶。

斗山寺

山上的清风徐徐,结束忙碌行程的大伙都露出了放松闲适的神态,在泉水的浸泡下,八仙茶喝起来醇厚清甜,香气高雅清幽,回甘持久且仙灵甘爽。端着一杯“八仙茶”,看着寺前来去的行人与此番缘聚此处的同伴们,不由地心生感慨:此时此景喝此茶,岂非一期一会,禅茶一味。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