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
标题图
社区医院: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
2020-11-13 11:06 福建卫生报 原创

11月11日,“基层医院领导干部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在莆田开班,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系陈少贤教授受邀在会上发表演讲,莆田市40多位卫生院院长和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学习基层医院未来管理发展。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社区医院在居民健康管理中开始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前来就医。

房颤专病联合门诊揭牌

居民健康意识日渐养成

防控疾病关口前移

接到乡村医生的电话通知,69岁的高大爷早早来到莆田荔城区北高卫生院,一边热络地和卫生院的医生打着招呼,一边做完了抽血、彩超、心电图等检查,一年一度的免费体检开始了。

几年前,高大爷和村里许多老人一样,觉得没必要去卫生院体检。一来卫生院体检项目单一,检测技术有限,二来以往村里常有民营医院拉借体检变相营销。因此,卫生院很难吸引65岁以上老人来免费体检,经常靠送些小礼物完成任务。

不过,经过几年的体检,高大爷对卫生院的认可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体检项目很全面,全套血液检查、彩超、心电检查这些都有,而且检查结果详细,也会有具体的改进建议。如果一些数据有异常,医生还会一对一为我解读,这样的体检不用送礼物,我都要来。”高大爷夸赞道。

随着民众认可度提升,北高卫生院去年的免费体检率达到73%,高于全国67%的指标。体检率上升了,防控疾病的关口也开始前移。

“通过体检,我们每年可以发现十几个肿瘤患者,还有许多慢性病患者。”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北高卫生院院长许永猛说,“这些慢性病患者被我们及时纳入了日常管理,定期随访,肿瘤患者则被推荐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除了体检意识提升,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重视疫苗接种。作为福州市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福州市预防接种门诊示教基地,鼓东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每月定期举办妈妈班课堂、老年健康讲座、社区义诊,以及日常看诊宣传等方式,宣传疫苗的重要性。中心主任毛文武告诉记者,截至10月底,二类疫苗接种与去年同期相比递增了35%。

社区与大医院联动

共同管理居民健康

最近,家住福州东街街道的陈大爷得知社区成立房颤专病工作室,定期有省立医院专家来坐诊后,非常开心。往后,他不用隔三差五挤大医院,直接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大专家看诊了。

为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一个多月前,鼓楼东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省立医院联合,成立了福建省属医院首个社区房颤专病工作室。它不仅能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协调作用,实现分级诊疗,还能全程管理患者病情。

“日后有需要的患者,到社区医院盖上专用章,无需预约,便可直接转诊省立医院心内科。”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省立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林说,“术后,病人回到社区医院,由社区医生为患者建立房颤专病档案,提供规范化管理。”

陈林为患者看诊

社区医生在承担疾病的早期筛查、患者随访工作中,能更详实地掌握患者日常用药、生活习惯等详实信息。这些细节连同社区的检查报告、病历,对于大医院专家的日常诊疗能起到更大帮助,实现对疾病的管控。

大病去医院

康复回社区

于书高是福州金汤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准备上门诊疗的医用材料。

66岁的张大爷就是于书高上门服务的一位患者。因为突发急性脑梗,落下了行走不便的后遗症,且脚面肿胀严重。

于书高上门给他做了两三个月的康复治疗,脚肿很快消除,也逐渐恢复了自主行走的能力。

除了像张大爷这样需要上门康复的患者外,在金汤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天还有8~10个患者前来做康复。除了常见的颈椎病康复、中风康复,也有针对儿童脾胃虚弱、女性月经不调的康复疗法。多样化的康复治疗手段满足了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

相比去大医院做一次康复得大半天时间,去社区医院显然便捷多了,加上社区医院报销比例高,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成了不少患者的就医新选择。

多措并举培养健康“守门人”

人才是社区做实居民健康“守门人”的关键。

“过去社区医院人才流失严重,仅2016年,就离职6名员工,现在一年只走了1个。”“往年招6个新员工,只来了2个,去年招9个,全招满了。”岗位吸引力的提升,关键点在于待遇好了。

以福州瀛洲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根据实际岗位情况及二次分配政策,加上全科医生特殊补贴、家签医生补贴,一名新入职初级职称的全科医生实际年收入可达7万~8万元,比过去翻了一番,基本达到一个县级医院普通医生的收入,积极性随之调动起来。

为解决人才不足,医学院校紧跟形势需要,积极开设针对社区医疗的医学专业。今年9月,福建医大健康学院正式挂牌。接下来,学院还将与福建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携手,联合培养“3+2”模式的全科医学人才。

“全科医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康复治疗学,以及正在积极筹建的运动康复本科专业,都是社区医院急需的专业人才。这些下得去、留下来、用得上的后备力量,未来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福建医大健康学院副院长刘豫瑞说。

在这些人才正式填补空当前,不少社区医院选派临床医生参与全科医师规培、转岗、“专升本”等继续教育,对于大医院都紧缺的影像岗位,社区医院则通过与医联体单位共建,或选送临床医生进修、考证上岗的方式弥补不足。

社区医院要发展仍要补足短板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表明信息化程度不足仍是制约社区医院发展的一个短板。

“以高血压患者的管理为例,理想状态下,患者在大医院的检查报告通过信息的互联互通,可直接进入社区医院数据库,为后续社区医生开方提供依据。而社区医院收集的居民健康档案资料、随访资料,也可作为大医院专家的诊断依据。”刘豫瑞举例说。

不过,由于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使用的诊疗平台不同,使得信息共享出现壁垒,也造成了医疗资源浪费。

信息化技术受限,居民预约挂号也不顺畅。“目前社区居民通过社区仅可以预约到医联体单位的号源,但因系统不匹配,要想预约医联体以外的医院就很困难。”瀛洲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郭实说。

郭实同时呼吁,社区就诊患者多为需要反复就诊的慢病群体,放宽人均年报销额度,以及慢病病种报销药品的种类限制,将会让更多在社区医院就医的患者获益。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