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漳州
标题图
古雷“东都客”寻访记
2020-11-13 14:36 新福建

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军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是年五月,郑成功改台南赤嵌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承天府及天兴县、万年县。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其子郑经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州。虽然台湾被正式称为东都的时间仅三年有余,但在闽南一带却影响深远。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少人仍以东都指称台湾。在古雷,就存有特殊的“东都客”。

从前,闽南人把出国东南亚等地谋生的人称之为“番客”,后来到清代,闽南人把去台湾谋生归来的人相应地称之为“东都客”,连其后代也“享受”到这一称谓,成为独特的民风。

2012年起,古雷整岛搬迁启动。漳浦古雷镇人民,听从党的指挥,舍小家顾大家,为石化基地腾地让海拆房,顺利实现了整岛搬迁。为了撰写古雷整岛搬迁纪实,笔者多次深入古雷采访,寻找历史足印,探访“东都客”先祖事迹及其后代,这一生动的侧面令我念念难忘。

随着古雷石化基地的快速崛起,东都客民居已走入了历史。据漳浦县博物馆资料,古雷镇港口村原有东都客建的房屋五座。至2011年,仍存有三座。东都客民居之一为:宽12.5米,深18.6米,占地232平方米,方向西南。乱石砌墙,以下厅、大门、天井、榉头、上厅组成。梁架木结构,硬山顶,燕尾脊,外墙开石棂窗。东都客民居之二略有不同:宽12.4米,深16.9米,占地210平方米,方向西南,沿中轴线依次为下堂、天井、大门、右侧榉头间、上堂。梁架木结构,硬山顶,燕尾脊,低层内外墙由三层条石砌筑,其它墙体部分则是由三合土夯筑,置青石精凿石棂窗。东都客民居之三旧称学堂,传说作为家族中子女学习的地方。宽15.3米,深8.3米,占地127平方米,坐向为西偏南30度。大门开于右侧,亦内收呈凹寿式。全建筑以明间、左右次间、右侧厢房一列共4间房。

“东都客”主人公是港口村林少杰,他出生于清乾隆年间,从小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生活贫穷。青年时得好友相助,前往台湾创业。林少杰勤劳能干,知恩图报,有情有义,事业有成后不忘故乡,报效桑梓。

根据史料记载和“东都客”主人公裔孙的口述,林少杰穷则思变,成年后萌生去台湾闯荡垦荒的想法,得到同村好友林阿成的支持。当时去台湾虽然海阔浪高、船行艰险,但漳浦人前仆后继,仍成批成批前去谋生。清康熙时统一台湾,将台湾设为府,归福建巡抚管辖。于是福建八闽变为九闽,两岸同属一省,人员迁徙相对宽容。清嘉庆初年,林少杰21岁时,带着好友林阿成赠送的五两银子和十块年糕,随乡亲东渡入台,落脚鸡笼(今基隆)。从垦殖开始,几年后,有了积蓄,盖了房屋,娶台湾姑娘吴氏惠娘为妻,养育六子二女。后来又经商,开糖坊、酒肆,与高山族做生意,父子均善于经营,很快就富甲一方。道光年间,林少杰不忘故乡情,怀着感恩之心,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林天祈、林德性回到古雷。

林少杰与儿子在港口村建起五座宅院,他把四座分给两个儿子各一座,第三座作为自己回乡探亲住宿之用,第四座赠送给当年的患难之交林阿成。林阿成热泪盈眶,推辞不受,他拉住手说:“阿成兄,当初您的五两银子、十块年糕,使我顺利到达台湾,走上立业成家之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座住宅实在是菲薄,难报厚德于万一啊!”第五座作为学堂,并购置五亩良田作塾田,供自己的子孙及村上人孩子上学读书之用。

林少杰的儿子传衍了长房孙林光明、次房孙林长生等人,其所传子孙都被当地人以东都客相称,他们聚居的角落也被统称为东都客。林少杰、吴惠娘夫妇多次往返闽台,从台湾回港口探视儿孙。吴惠娘终老于港口,墓葬于村西头的周厝墩,称为东都客祖妈墓。

爱国爱乡,家风传承。在这次整岛搬迁中,东都客的裔孙们怀着浓浓的家国情怀,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腾出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集体搬迁到古雷新港城,开启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