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54周岁诞辰,在岛内被尊称为“国父”的他,也因为在“去中国化”的大背景下,逐渐被人遗忘。今天的诞辰日,除了一些蓝营团体举办纪念活动外,执政的民进党当局根本无视这个日子,甚至此前有部分“绿委”极力鼓吹“去孙化”。
“台独”人士时常叫嚣,孙中山跟台湾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什么要做“台湾的国父”?这种论调显然背离了历史事实,事实上孙中山跟台湾关系密切,他一生中曾四次赴台:
第一次是在1900年9月—11月,停留长达44天,期间他受到日本殖民官员的接待,还在台北遥控指挥了惠州起义;
第二次是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乘船从福建马尾抵达基隆,在台北时曾住过一家叫“梅屋敷”的旅馆,如今已改名为“孙中山台湾史迹纪念馆”,是岛内唯一保存下来的孙中山访台遗址;第三次是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后,他经台湾东渡日本,这次仅在台住了一夜便匆忙离开;
第四次是1924年11月,他抱病北上商讨国是,从广州乘船途中在台湾停留,但没有上岸。
台湾光复后,特别是1949年以后,孙中山的印记遍布岛内各地,像是每个县市都会有“中山路”、“中山公园”、“中山学校”,气势恢宏的“国父纪念馆”也于1972年在台北落成;此外,新台币上还印着孙中山的头像。
国民党当局更在1966年确定每年的孙中山诞辰日为“中华文化复兴节”,每到这一天岛内都会举办众多活动,非常隆重。
不过在1990年代之后,因为“本土化运动”的冲击,“中华文化复兴节”逐渐为很多台湾人所忘却,孙中山和他的思想也被执政者故意鄙弃,甚至还有绿营政客声称孙中山是“外国人”。
今年以来,民进党“立委”更是动作频频,酝酿提案“修法”,未来岛内政府机关、学校与军队不再需要挂孙中山遗像,以及各级官员不再面对孙中山遗像宣誓就职,目前该“修法”已完成一读,送交司法及法制委员会审查。
对于绿营强推“去孙化”,国民党的态度却显得软弱无力。“立法院”党团总召林为洲甚至表示,在两岸紧张的局势下,此举无疑是火上加油,但国民党不会阻挡,不会当“刹车皮”,绿营全面“执政”,后果全面自负。
今天本应是热闹的“国父诞辰日”和“中华文化复兴节”,如今岛内则是一片冷清。虽说有蓝营团体举办纪念活动,却显得“不够接地气”、“与主流民意脱节”。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台湾年轻人将不再知道孙中山是谁了。
海峡导报记者 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