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祭人、陪祭人、与祭人按照祭祀大典行三叩九跪礼
专家学者参观孝文化教育基地
□湄洲日报记者 傅梅香 通讯员 黄汉业 翁佳琳 佘晓霞 文/图
北岸经开区创新性利用好民间习俗的文化资源,将新时代新风尚融入到传统习俗中,将单纯的敬香祭祀等活动进行提升改造,扩大文化影响力,创新服务于乡村振兴整体布局,成效显著。
10月25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妈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来自各地的妈祖敬仰者齐聚北岸贤良港,参加海祭妈祖大典,缅怀妈祖行善情怀,弘扬妈祖精神。
近年来,北岸凸显文化特色,不断提升妈祖文化影响力,拓宽妈祖文化交流、研究领域,弘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推动孝文化建设、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
传承千年习俗
当日上午吉时,海祭妈祖仪式开始。鼓乐齐鸣,擂鼓三通,礼炮九响,海螺长鸣,鸣锣十三响,奏《迎神曲》;主祭人、陪祭人、与祭人按照祭祀大典行三叩九跪礼。主祭宣读祝文,奉三献礼。随后,童女童男三人一组,向大海洒鲜花敬美酒,祭奠林默,缅怀妈祖。现场,各地妈祖宫庙代表等300多名妈祖敬仰者参与海祭妈祖活动。
为了让无法到场的敬仰者也能够参与其中,此次海祭妈祖活动增加了一个特殊环节——线上直播,让全球妈祖庙共同观看,实现海内外敬仰者同谒妈祖、共祈平安的愿望。
“为配合疫情防控,今年‘海祭妈祖’活动规模缩小,仅邀请数百家妈祖宫庙代表参加,但祭祀规制依旧,遵循传统古礼。同时,用线上直播的方式,与台湾的一些宫庙进行视频连线,‘云端’共同纪念妈祖升天1033周年,让两岸妈祖敬仰者一起缅怀妈祖,进一步加强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互动。”贤良港天后祖祠董事会董事长林自弟介绍道。
去年,贤良港天后祖祠被授予“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为了加强两岸合作交流,天后祖祠进一步挖掘对台交流资源,拓展对台交流内容,历时一年半精心打造4集专题片《妈祖前世今生》,进一步传播“平安、和谐、包容”的妈祖文化特征,弘扬“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并于当天发布。基于疫情影响,对于一些重要节日或举行重大活动,天后祖祠还利用微信平台、视频连线等方式与各地妈祖庙保持密切联系。当天,北岸经开区工委宣传部还在贤良港天后祖祠举行妈祖书画笔会,进一步促进妈祖文化的传播,也为远道而来的妈祖敬仰者和当地群众带来一场文化大餐,丰富了妈祖文化的表现形式,增添了海祭妈祖习俗文化内涵。
弘扬孝道文化
10月25日至27日,北岸举办妈祖习俗文化学术考察活动,邀请全国各地20多名专家学者深入北岸贤良港及周边乡村社区开展“孝文化与乡村振兴”调研。专家学者走进妈祖阁的孝文化教育基地,了解孝女妈祖的故事、优秀孝道文化等,并实地走访多户“百孝之星”,与她们面对面访谈,了解民间社会对妈祖孝德文化的认知。
“妈祖精神中的孝文化,既是传承文化传统所阐释的内容,又能化育子孙后代的道德养成。”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叶明生告诉记者,妈祖文化可以和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列入孝德文化、五好家庭等这些当代文明建设的评价标准里。
千百年来,深受妈祖文化浸染的北岸人民,把“立德、行善、大爱”精神融入血脉,妈祖的孝行传说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北岸人。找准“孝”这一切合点,北岸利用妈祖文化优势,重视全民孝道文化教育。2018年,在全区开展“百孝之星”评选活动,发动广大群众评选表彰了100名孝星。在评选活动中,群众的关注度、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被广泛调动起来,一场专注于孝的思考和讨论成为社会的焦点。去年,全区还围绕“百孝之星”组织开展了集中报道、事迹汇编、视频展播、现场访谈、主题演讲等系列学习宣传活动,掀起学孝、行孝、论孝高潮。
为进一步弘扬孝风,北岸还选址妈祖阁景区,投入近40万元,打造莆田首个孝文化教育基地。通过“传”“承”“繁”“荣”四大篇章,以图、文、音、像等多种形式来溯源孝道文化,充分展现孝道新风。同时,邀请高校师生围绕妈祖文化和孝德文化,到北岸采风创作,从学术领域进一步壮大孝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目前,孝文化教育基地已接待近40批次人员前来参观学习。
据北岸经开区文明办负责人陈少华介绍,弘扬孝文化已成为传扬美德的重要主题,今年重阳节前后,以“我们的节日·重阳”为主题,举办了系列孝亲敬老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走访慰问、举办重阳茶话会、邀请参观孝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健康义诊以及举办乡村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共同吹响“敬老文明号”,营造了尊老敬老爱老的浓厚社会氛围。
助力乡村振兴
在海祭妈祖前几天,印尼华侨黄秀卿捐赠100万元给天后祖祠,作为妈祖海祭坛的专项建设资金,襄助贤良港妈祖故居文化设施建设。
“妈祖海祭坛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部分,立有四尊雕塑动物,即古代传说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神兽,建成后,每年的海祭妈祖将在此举办,也将成为一个旅游观光点。”林自弟表示,贤良港天后祖祠是3A级景区,有天后祖祠、航标塔、古码头、接水亭、八卦井等众多文物古迹,还有许多与妈祖有关的“三炷香”“五色土”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每年都吸引近百万名海内外妈祖敬仰者前来旅游朝圣。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可促进旅游市场复苏、刺激旅游消费、增加村民收入。
近年来,依托妈祖文化、抗倭文化及祈梦文化,北岸整合自然历史、人文生态资源以妈祖文化丰富的生态文明旅游内涵,以生态文明旅游彰显地域特色文化,致力于打造“一城(妈祖城)二湖(龙湖、凤湖)三岛(大屿岛、了心岛、湄洲岛)”文化旅游综合体,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目前,辖区有3A级贤良港天后祖祠、2A级妈祖阁、2A级紫霄洞(南普陀)风景区共3个A级景区、港里村、东仙村、莆禧村共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先后打造了1条以妈祖文化为切入点,“天后祖祠朝拜--妈祖阁登高眺远”的妈祖文化朝圣线路;1条以紫霄洞(南普陀)景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文甲美食街和莆禧古城,“紫霄洞祈梦--文甲品海鲜--莆禧城怀古”的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全力构建一个产业互补、市场互促、区域互动、多方共赢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乡村振兴。
“港里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妈祖习俗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村落成为了文化名村,进一步印证了乡土社会中的传统习俗是如何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助力器。”多年关注港里村妈祖习俗与乡村振兴的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黄建兴说,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北岸创新性地利用好民间习俗的文化资源,将新时代新风尚融入到传统习俗中,将单纯的敬香祭祀等活动进行提升改造,扩大文化影响力,创新性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整体布局,这是很好的实践。
“妈祖小学开设妈祖校本课程,天后祖祠和福慧寺2个宫庙董事会在妈祖小学设立爱心助学超市,港里村委会、贤良港天后祖祠、福慧寺和各个宫庙联合成立港里村助教中心,发起捐资倡议,成立教育基金,协助建设妈祖幼儿园,妈祖习俗已经在港里村的教育中凸显成效。”黄建兴认为,教育也是乡村振兴之魂,妈祖习俗文化以多种方式为当地教育提供帮助,既实现了传统妈祖习俗在当代的传承,也极大地促进了北岸经开区乡村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