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候鸟黑腹滨鹬(陈浩摄)
-冬候鸟黑嘴鸥(陈浩摄)
-冬候鸟中杓鹬(陈浩摄)
天气渐凉,厦门又迎来了每年必约的“老朋友”——冬候鸟。记者从厦门市观鸟协会获悉,从9月初开始,会员们就陆续记录到了冬候鸟的身影,如在翔安海边滩涂上觅食的黑腹滨鹬、黑翅长脚鹬、中杓鹬、阔嘴鹬、黑嘴鸥、黑尾鸥等水鸟,在杉际内、植物园等山林,看到了北灰鹟、白腹蓝鹟、紫寿带、灰卷尾等林鸟。
厦门市观鸟协会理事陈浩说,现在抵厦的还只是冬候鸟的“先头部队”,数量比较少,观鸟爱好者可以到海边、山林、湿地寻找它们的踪影。厦门观赏冬候鸟的最佳时机是11月底至12月初,那段时间是冬候鸟迁徙的高峰期,届时可在一些海域看到成千上万只水鸟集群飞翔的壮观场面。
“冬候鸟分批陆续抵达厦门后,大部分要生活到明年三四月份再离去。”陈浩说,位于东南沿海的厦门,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湿地水鸟的重要补给站。有些冬候鸟分批抵达厦门后,会选择在此短暂停留,短则两三天,长则一个星期。它们在滩涂享受完海鲜大餐后,继续漫漫的迁徙征程。相当一部分冬候鸟会选择留在厦门过冬。
现身厦门的冬候鸟中,有不少是濒危珍稀鸟类,如黑脸琵鹭、大滨鹬、勺嘴鹬、小青脚鹬等。黑脸琵鹭被誉为鸟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全球仅剩4000只左右,近几年来,在翔安大嶝都能寻觅到它们的身影。
▼观鸟爱好者捕捉鸟类倩影(颜梅丽摄)
【寻鸟故事】
早起的人儿有鸟拍
不同种类的冬候鸟是怎么被记录到的?原来,厦门市观鸟协会定期组织会员进行鸟类调查(简称鸟调),记录鸟类在厦门的分布情况以及生存状态。近日,记者跟随市观鸟协会会员和观鸟爱好者,体验鸟调工作,感受这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艰辛
扛着20斤重设备登山,脚崴了仍坚持
17日早上6点,厦门市观鸟协会会员、外地观鸟爱好者共9人,分别从岛内、同安、漳州出发,在同安杉际内会合准备鸟调,记者随行。当天的鸟调从7点半开始,11点半结束,路线总长约7公里,历时4个小时。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人儿有鸟拍。”陈浩说,清晨鸟儿外出觅食,比较活跃,鸟叫频率高,遇到的几率比较大。临近中午,随着气温升高,鸟儿不活跃了,像人吃饱了会犯困一样,鸟儿也需要“午休”一下。“为了记录到更多的鸟儿,我们经常天刚亮就开始做鸟调。”
陈浩说,仅靠双眼要在树木茂盛的山林中发现鸟儿的身影并非易事,但通过鸟叫声,他们可以快速定位鸟儿的位置,以及分辨出鸟儿的品种。
为了能捕捉到随时可能出现的鸟儿,他们手持单反随时做好拍照准备。专业的拍鸟设备比普通相机大,而且更重,记者拎了一下一位观鸟爱好者的设备,相机连同三脚架约20斤重,他扛在肩上,中间还垫了一块海绵。他说平时肩膀痛,垫上一块海绵疼痛感会减轻一些。就这样,他扛着设备连续爬山4个小时。上山时他穿着长袖御寒,下山时已是满头大汗,头发全湿。
“快看!快看!黄嘴栗啄木鸟出现了!”市观鸟协会秘书长陈跃生压低声音告诉同行者,脸上难掩激动之情。鸟儿在林间蹿来蹿去,为了锁定目标,他的眼睛紧紧跟随,完全顾不上脚下的路况。在一次拍摄中,他不慎崴了脚,但他并未放弃,继续一瘸一拐地跟着大家做鸟调。
乐趣
高傲的林雕像明星,展开双翅摆Pose
行进中,一位观鸟爱好者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上发现一个鸟巢,经讨论,他们判断这是林雕的鸟巢。林雕又叫树鹰,是一种中型猛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家立即调整好相机对准鸟巢,翘首以待,希望能捕捉到林雕威武的身影。大约五分钟过后,没有任何动静,其中一位观鸟爱好者略带惋惜地说:“哎!看来是空巢。”话音刚落,一只黑色林雕突然出现,挺拔地站在鸟巢旁的树枝上,令现场的人们兴奋不已。“那只林雕肯定是听到你的话按捺不住了,现身证明这个鸟巢是有主人的,休想来侵占。”另一位观鸟爱好者打趣道。
当所有镜头都对准林雕时,它静静地站在枝头,高傲的神情似乎在说:好好拍,把我拍得帅气一点。场面像极了一群摄影师正在抢拍红毯上的明星。
大约五分钟后,林雕张开双翅,在空中不断盘旋,宽长的翅膀让其身姿更加威武。一位观鸟爱好者打趣道:“它很有表现欲,各种身姿都展示一番,真的是不虚此行。”
【链接】
厦门观鸟地推荐
山林
植物园
同安杉际内
天竺山森林公园
虎头山公园
最佳观鸟时间
6:30-9:30
16:00-18:00
海边
东坑湾
张埭桥水库外海湾
园博苑
翔安大嶝大桥与彭厝之间的海滩
最佳观鸟时间
退潮
湿地
五缘湾湿地公园
张埭桥水库
最佳观鸟时间
6:30-9:30
16:00-18:00
(厦门晚报记者 颜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