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真正的老厦门风情是在这儿
2020-10-20 14:57 闽声传媒

说起厦门地标,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双子塔”、“鼓浪屿”、“环岛路”……其实“开元路”、“大同路”那些满是故事的街头巷弄,才是厦门独有生活气息的所在。虽然它们仍旧保留在地图上,却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image.png

| 大 同 路

image.png

image.png

大同路始建于1929年,长1100米,宽9米,骑楼宽2.4米从鹭江道(厦门轮渡)东至新华路,为单行道路由西向东通行。

image.png

大同路是厦门第一波城市建设时出现的道路,是完全由华侨出资购地,独立建房而形成的商品街

现在的大同路,在厦门算得上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条老街了,路旁的南洋建筑除岁月气息多了些之外,几十年来并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开元路

image.png

开元路始建于1920年12月,从当时的鹭江提督路头到浮屿,长约700米,车行道宽9.1米,是厦门第一条市政建设马路,这里有厦门最早的骑楼。

短短不足千米的道路,总是像有说不完的历史和故事要向人们娓娓道来。

当年繁华的商业区现已渐渐沧桑,却记录了城市的浮沉与变化。这里随处可见一些老店,许多人则是冲着这些“老”味道而来。

|华新路

准确的说起来,中山公园附近的华新路并不是“一条路”,它更接近于“一个区域”。华新路,旧名华侨新村,始建于1957年,和同为华侨新村演变而来的南华路,以及鼓浪屿并称厦门三大老别墅区。

上世纪五十年代,南洋的许多华侨回到厦门,为了满足他们及家属的居住需求,政府特批此地为其所用。50余幢华侨别墅先后建成,后又延伸至周边的斗西路、公园西路,最终形成了现在这片足有近百栋老别墅的区域。

至今这里仍有不少华侨后人居住着,称得上厦门最值得走一遭的“住宅区”,还有人称此处为“厦门本岛的最后一块诗意之地”。

| 民族路

旧时俗称沙坡头、灰窑角,筑于上世纪30年代初。这条路上开了不少特色咖啡馆酒吧,但更多的是老式杂货铺,很有怀旧的感觉。

现在这样门面的杂货铺已经很少了,贩卖的内容也是老式的生活用品。

大多年轻人会觉得这些“老东西”不好用,或是跟超市比起来品种不够多,功能不够全。但是这样的“老东西”却是爷爷奶奶那一辈眼里最好、最实用的物件。

其实,老街的模样才是厦门最本真的模样,他们静静的躺在城市的角落,发出温暖的光。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