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谢平贵正在修补购买回来的五十几年前的《厦门日报》老报纸。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江毅)
【名片】
谢平贵,1980年生,厦门鼓浪屿人,现供职于厦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与谢平贵见面时,他的书桌上放着几张泛黄的纸页。“这一卷是我收藏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厦门日报》,我正在修复它们,很快就要完工了!”过后他说:“我是《厦门日报》的忠实铁粉,与她有难以割舍的情结,倍加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老报纸。”言谈中,他略微黝黑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豪和幸福。
谢平贵从小生活在鼓浪屿,近日,有本报读者推荐这位老厦门人为“二十年·二十佳读者”。采访过程中,谢平贵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独特的“日报情结”。
读报往事
读书时抢着当第一个捧起报纸的人
当兵时收到的邮包里总捎带几份报纸
“在我还不太认字的时候,就当过《厦门日报》的小报童,那时父亲是报社的投递员。”这记忆深处的往事,让谢平贵眼里有光,“我偶尔帮他拾掇报纸,一边打理一边玩,常常弄得满手满脸乌黑,鼻息里都带着油墨味,心里却美滋滋的。”就这样,对报社几十年的长情,便在这户普通的琴岛人家里传承、生根。
刚上小学,因为读报的积淀,谢平贵掌握了很多字词,得到老师的称赞,自信与日俱增;读中学的时候,他每天会坚持提前十多分钟到校,守在传达室门前张望,做校园里第一个捧起《厦门日报》的人,“我从那时起养成了晨间读报的习惯,现在想要改变它,很难!”
20年前,谢平贵离开厦门到河南参军,家人们每月寄来的邮包里,也总要捎带上几份往期的《厦门日报》,最“疯狂”的一次,竟然收到了十多公斤的报纸。“战友们调侃我,捧着一堆旧报纸乐呵半天,简直是‘着魔’了!他们哪里知道在我心里,这些报纸比家书和乡肴的分量还沉,足以解乡愁!”谢平贵笑道。
这份坚持长达35年。“直到现在,我每天除了三餐饮食,还要更仔细地品一品《厦门日报》这道味美小鲜。”谢平贵说。
执着笔者
在本报刊发近百篇稿件
征文获奖作品被改编为舞台剧
在谢平贵家中,他小心翼翼拿出一本沉甸甸的“厦门日报专属集册”。“这些是我在《厦门日报》上刊发的稿件,数量近百篇,第一次给厦门日报城市副刊投稿,是在16年前……”从读者到作者,谢平贵对于《厦门日报》有了不一样的角色和情感。
最初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投稿,没多久,谢平贵惊喜地发现,他的作品在‘闽南话本’栏目上刊发了,这让他兴奋了好几天。此后,童年经历、生活启示、城市记忆等各类题材他都用心撰写,希望能在城市副刊逐一呈现。“这个过程中,《厦门日报》的退休编辑黄静芬,给了我很多启迪和帮助。”谢平贵回忆着。
惊喜还在持续。以《厦门日报》为平台,谢平贵的作品甚至走出了鹭岛,走进了东南亚,并引起了不小的共鸣。2018年,在报社参与主办的征文大赛中,谢平贵的《坐电船回家》从众多征文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一等奖。“这个作品是根据我姑妈谢远芳的真实经历改编的,80多年前,她曾因战火逃亡菲律宾,直到近年,年逾九旬的她才重回鼓浪屿,圆了回乡梦。”随后,征文被改编为舞台剧《心·声》,在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等地巡演。据本报特派记者徐景明回忆,剧中的乡音乡情引爆了海外华人华侨的泪点,现场观众无不动容,幕间笑中有泪,掌声经久不息。
如今的《厦门日报》和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平台上,谢平贵的作品仍在陆续收获读者的点赞,他也因此结交了全国诸多文学笔友。
情深义厚
支持参与报社活动
常给热线“爆料”
谢平贵还将《厦门日报》比喻为一片文化深海,既让他的文学方舟越划越远,也有着海纳百川的丰富选题和大气视野。因此,他常给热线“爆料”线索,主动提供文史信息,如:帮街边身世成谜的无主大石雕寻找主人,或拿出家里珍藏的照片、票据和老物件,讲一讲厦门往事。
报社主办的活动和策划,谢平贵也都积极响应。如在去年本报的大型新闻采访“城迹70年”写作活动中,他带着本报记者踏遍鹭江两岸,寻访厦门最早的工业发源地之一,翻出记录着鼓浪屿上霓虹灯广告牌的老照片,为本报的寻访笔记增添史料和趣味。
“每年的读者节,我几乎都会去现场走走看看,今年也一定到场!”谢平贵说,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他正好与特区同岁,而厦门日报社举办读者节,则伴随他走过20年青葱岁月,这是难得的福分,“在今年这个新节点上再出发,《厦门日报》一定能越办越好!”
【链接】
“二十年·二十佳读者”征集评选
回溯过去的20年,一切美好的报缘佳话,都离不开我们与市民读者们之间的信任与相守。今年,我们的情谊再续,即日起启动“二十年·二十佳读者”评选。如果厦门日报社旗下媒体和新媒体久伴您的生活,与您共同成长,或者您的身边人与厦门日报社旗下媒体和新媒体有着不解之缘,我们都真诚期待您的自荐或推荐。
因此,我们怀着诚挚的感恩之心,请您在自荐或推荐时参考评选标准,并留下姓名、电话、性别、年龄、职业,以及与厦门日报社的情缘故事等详细信息。
评选参考标准
(满足以下至少一个条件)
1.参加读者节15届以上。
2.收藏读者节“首日封”15枚以上。
3.家庭订阅厦门日报社旗下报刊20年以上。
4.长期关注厦门日报社旗下网站、新媒体,或与厦门日报社旗下媒体、新媒体之间有特别动人的故事。
欢迎您拨打本报热线968820,或通过新浪微博“@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厦门日报”留言自荐或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史文雅,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