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
标题图
“终于有人说我有病了!”
2020-10-16 12:05 福建卫生报

国际疼痛学会确定每年10月第三个周一为“世界镇痛日”,10月中旬的一周定为“疼痛周”,以提醒人们警惕疼痛疾病的危害。2020年10月19日到25日为“中国镇痛周”。

痛是一种病吗?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先有病,才有痛,痛只是疾病的表现,治好了病,痛就消失了。

但事实上,“疼痛不仅是症状,更是一类疾病”。

2017年全球疼痛指数报告统计显示,91%的中国人经历过身体疼痛,34%的人每周都会经历身体疼痛,其中最常见的是颈部、肩背和腰腿部。

与庞大的病人群体相比,疼痛诊疗的专科医师仍相对缺乏,并正处于被大众逐渐接受的过程中。许多患者常常是找遍了其他科室后,才辗转来到专司疼痛诊疗的科室——这些疼痛病人的最后一站。

27岁姑娘腹痛多年确诊

“终于有人说我有病了!”

27岁的丹丹(化名)持续多年下腹部闷痛。起初,她以为是妇科问题,把几家医院的妇科跑了个遍,检查都没发现问题。

亲戚朋友都劝她放轻松,也有老一辈说她“矫情”:既然影像没问题就没事。

但丹丹始终觉得自己有病,直到在福建协和医院疼痛门诊就诊后,医生发现,在按压双侧第三腰椎横突位置时,丹丹出现了明显痛感,疼痛同时向下腹部及腹股沟区放射。

于是,医生为丹丹进行了双侧腰三横突局部松解及消炎镇痛液注射,当天,她的疼痛就大幅度缓解。

“终于有人说我有病了!”丹丹的这句话,给接诊的疼痛门诊医生徐晓东留下深刻印象。

徐晓东说,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是需要科学的治疗,但这个理念目前尚未被普遍接受。许多病人辗转多地才来到疼痛科,不仅延误了病情,也在一定程度上磨损了病人的心理健康。

徐晓东医生在超声+C臂引导定位下行腰5神经根脉冲射频调节

由于疾病长期得不到确诊,有的病人也被人贴上“无病呻吟”、“小题大做”的标签。《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年发表的一项关于上海成年人慢性疼痛的调查状况显示,慢性疼痛在30个居委会及13个三甲医院门诊的发病率高达92%~98%,三成以上被调查的社区居民和四成以上门诊患者疼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

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福建协和医院麻醉手术部主任张良成教授介绍,按照最新国际疼痛研究协会的定义,疼痛是指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的疼痛。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慢性疼痛被赋予新的疾病编码,成为了一种独立疾病。慢性头痛、颈肩腰腿痛、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晚期癌性疼痛,甚至一些慢性非疼痛性疾病,如顽固性失眠、顽固性呃逆、突发性耳鸣耳聋、面神经炎、过敏性鼻炎、手汗症等,都是疼痛专科的治疗范畴。

张良成主任建议,大家可以用睡眠质量来初步判断疼痛程度。若疼痛影响睡眠,夜间突然痛醒或者因疼痛而无法入睡,则为中度以上疼痛,此时就要及时就医了。

其他科室的“捡漏王”

普通门诊看出特需门诊的时长

在疼痛科,带状疱疹(民间俗称“缠腰龙”)的病人是常客。他们往往在其他科室解决了皮肤上的问题,但存在后遗神经痛,比率高达30%-40%,有人形容痛起来堪比分娩。发病1个月内是治痛的黄金期,若超过三个月甚至半年,治愈的可能性很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王宏梗还记得,一位60多岁的女性因为头痛,请各个科室会诊,相关检查都没发现问题。王宏梗医生从病人的主诉中发现端倪:病人描述头痛是一种针刺样疼痛,痛起来火烧火燎的。于是仔细查体后发现,病人头顶有大小不一的疱疹。

“带状疱疹可发生在身体多处,这种痛的特点就是针刺般的痛。”王宏梗医生说,疼痛科医生对病人对疼痛的描述也会比其他科室医生更精细:针刺、烧灼、刀割、电击、痉挛……不同的痛感可能指向不同疾病。

王宏梗主任医师在门诊中

但也因为对病史描述要求极为详尽,查体更细致,普通门诊可能看成特需门诊的时长,许多疼痛甚至找不到病因,这也让很多疼痛科在一些医院成了“性价比”较低的科室。

目前,福建一些大型综合医院的疼痛科并非王牌科室,90%的疼痛科医生为麻醉医师,医生们的工作重心一般为手术麻醉,疼痛科的发展受限。

相较而言,一些专科医院、市级医院的疼痛科,由于医院重视等原因,反而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如福建省肿瘤医院、宁德市闽东医院、南平市第一医院、三明市第一医院等。

王宏梗医生说,正因为病人求医困难,治疗出现效果后,依从性反而很高。前几年,他治愈了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退行性骨关节炎引发的疼痛,每年除夕夜,他都会收到老奶奶发来的问候短信。

主动上门“推销”技术

多种手段对抗疼痛

2014年,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主治医师江昊从美国纽约疼痛康复中心进修回来时,没人知道她是干什么的。

疼痛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走出去”是发展的基础。她主动上门“推销”自己的技术后,一些医生才开始“试水”,推荐病人给她。

经推荐,一位肩关节镜的术后病人找到江昊医生。术后2个月,病人肩部依旧活动不开,手术医生找不到原因。通过肌骨超声,江昊医生发现病人的滑囊增厚,出现慢性炎症,这与病人术后康复锻炼不到位有关。在微创介入治疗后,病人活动度明显变好。

那时,附一疼痛科在省内率先开展超声引导疼痛介入治疗。也因为肌骨超声这个利器,骨科主任医师陈鹏开始了与她的合作。如今,科室的患者越来越多,与院内各个科室的合作也越来越多。

近几年,在疼痛学科领域,像肌骨超声这样的利器还有不少,如附一医院引进的富血小板血浆(PRP)、脊髓电刺激治疗(SCS)等技术,对病人的疼痛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

江昊医生做超声引导神经射频手术,治疗顽固性神经痛

当然,疼痛科医生也不是万能的。比如,一位罹患胸膜间皮瘤、外加带状疱疹的病人,上半身大范围疼痛。这种痛将她打击得脱形,医生们在她的脊髓后方植入电极后,大幅度缓解了病人的疼痛。术后,病人痛痛快快地睡了一大觉。

电刺激治疗:利用电极上的触点持续对脊髓电刺激,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

江昊医生说,虽然那位病人最终躲不过晚期癌症的侵袭,或许生命很快就会走到尽头,但她仍有权享受到无痛的人生。

图源:电视剧《痛症医生车耀汉》截图

每次门诊,也总会遇到1~2个“无名痛”的病人,这些学科里的未知领域,也激励着医生们继续探索。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