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0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前不久,“盛夏梅好·文旅助农”2020闽清梅城印记夜间文旅集市活动,在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浮桥头街)开市,共计5.5万人前来“逛街”。同时,通过线上平台同步直播吸引31.5万网友观看,交易额达118万元。很难想象,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处未经整修、破败杂乱的老街区。一个来自台湾的团队不但通过镜头完整记录下了老街重塑的全部过程。在工程纪录片之余,团队还找出了闽清县的老匠人及相关非遗文化传承人,进行采访与影像留存,为闽清县的文化传承留下重要的一笔。
老街的前世今生
梅城印记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闽清县梅城镇,有福州地区首位状元许将的故居、供奉陈靖姑的毓麟宫、各族宗祠等20余处古建筑,还有基督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印记。整条街区仍然保持旧时街巷格局,充分展现闽清以“山、水、城”为主导的传统城市空间布局,被誉为闽清县的“三坊七巷”。
2018年,梅城印记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工程完成设计方案,开始改造修缮。在同年8月份举行的“两岸青年设计大赛 美丽乡村”活动上,曾芝颖的台湾泰可文创团队,通过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与闽清结缘,参与闽清县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负责一期工程纪录片的拍摄、街区场景设计、开街活动及文创产品设计等工作。
“初来老街区浮头街看到的,是水灾过后残破混乱的街道,透露出这里的困境,再造重塑成为翻转老街的唯一出路。”在工程纪录片开篇,镜头记录下了改造前已是老态龙钟的梅城。“开拍第一天,梅城下起了滂沱大雨,正好呼应着街区即将从破败翻新前的沧桑感。大家不仅不觉得苦,还有一种觉得大雨来得正是时候的兴奋。”回忆起在梅城开工的首日,曾芝颖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2002年正月十八晚上,历史300年的吴氏祠堂被大火烧掉,吴氏宗亲都很想把这座祠堂重建起来,但由于工程耗资巨大,一直无法实现。此次街区整修,吴氏祠堂终于得以重修。泰可团队用镜头记录下吴氏宗亲的喜悦:“这次政府帮我们圆了这个梦,非常感谢。”
闽清县梅城镇居民黄勤增天天拿着相机记录工程的进展。泰可团队也把镜头对准了他。镜头中,黄勤增开心说道:“梅城印记,我很想在这里留下一些影像,拍老街的旧貌,拍换新颜的过程,让子子孙孙知道老街的前世今生。”
当然,正如所有的改建项目一样,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居民的不解甚至阻拦。一个当地大婶因为修路引起不便颇有不满。面对泰可团队第一次采访,她可谓满腹怨言。随着工程的推进,道通路平,从街道到门窗瓦当全部修旧如旧,团队第五次遇到大婶,她突然掏出一首自创打油诗感谢政府。“开街那天,大家欢欣鼓舞好像过节一样。我们希望用如实记录下一个老街区新生的全过程,除了硬体的改变当然还有居民心态的转变。这里是他们的家,唯有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老街才能真正获得新生。”曾芝颖说。
寻找老街记忆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梅城的‘宝藏’。”曾芝颖告诉记者,在工程纪录片之余,他们觉得还应该为这里留下文化的记忆。于是,她和团队积极与闽清县招商办及宣传部取得联系,找出了闽清县的老艺人及相关非遗文化传承人,进行采访与影像留存,给闽清文化传承留下重要一笔。
“落篙是传统闽南建筑中的一项传统技术。篙尺是闽南传统建筑营造过程中,木匠师傅代替图纸进行设计及辅助准确施工的重要工具,而落篙就是指篙尺的设计与绘制过程。匠人不但要设计制作及组装,还要注意尺寸吉凶、外观美学等。”导演陈忠峰在台湾从事新闻工作30年,这次在梅城拍摄期间,他非常关心古建筑的修复翻新,通过镜头记录下老师傅的传统工法。他告诉记者,落篙技艺在台湾几乎已经没有多少人会了,可是在梅城这里的七八个木匠师傅每个人都会。对他来讲这是来到大陆拍片才知道的,非常让人惊讶。
泰可团队还采访了作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闽清池园陶瓷制作技艺”、正茶口粉干、闽清糟鸭、溪源村老油坊等。1999年闽清伞厂倒闭,为了重拾逝去的记忆,泰可团队把油纸伞等作为元素融入街区的地景设计中,把传统工艺重新再现。如今,人们在这里可以找到老街发展变迁的印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每一处都是闽清独特文化遗存的载体。
闽清县樟洋村有多处建于清朝的古建筑,“如果只是在门口简单写几行介绍就太可惜了。”除了建筑本身,曾芝颖认为,它背后的故事才是最精彩的。于是,她选取了其中9座并开始挨家挨户地采访。得知片子要对外播出,村民都纷纷把家里读书最多的孩子叫回来,作为出镜人讲述老屋背后的故事。
上爿厝的第十六代孙林根离开祖厝已经近30年了,这次特意回来,以主人身份讲述家族故事。“我们的祖先林乃雄公,是雍正年间的进士。
大门门楣上的‘文魁’匾额便是颁给他的。”祖屋还承载了林根的童年记忆:“小时候,祖屋住的人很多,傍晚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家里有一个长辈很会说评书,小孩子围着他,让他讲鬼故事,又紧张又爱听,现在想起来依然是乐趣多多。”
文昌宫、炉边厝、刘氏宗祠、威烈庙……如今,这些老建筑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二维码)。以后,游客只需在门口手机扫一扫,就能了解建筑的历史文化特色,还能打开“村民记忆库”,听老屋主人讲述家族故事。许多村民都参与了影片的拍摄,历史与情感相互交融,梅城的改造成了大家共同关心的大事,村民也由此逐渐找回了对村庄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019年1月8日晚间,工程队挖掘到两块距今400年以上的石碑。在工程纪录片中附上了这样一段解说词:“这份惊喜的礼物,更证明了,以留文、留魂的初衷进行历史街区改造是正确的方向。”
手记:“外来者”视角
“我们在梅城呆了一年半,前后去了十几趟。每次去,村民都会热情地打招呼;‘你们回来啦!’”纪录片导演陈忠峰是马祖人,从小讲福州话长大。离开马祖和父母之后,陈忠峰就很少有机会说家乡话了。飞到海峡对岸,竟然听到了最熟悉的乡音,仿若重归故里,“离乡20多年说的家乡话好像都不如在梅城一天说得多。”拍摄期间,每天,他在街区以不甚流利却诚意十足的福州话与居民聊天。一块从台湾带来的放糖、一杯闽清橄榄露,一点一滴你来我往间,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很多时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以台湾人的视角来看梅城所拥有的宝藏,用外来者的眼光观察、挖掘当地的美和情,一块残垣断壁甚至一盆药草背后其实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陈忠峰认为,人终会渐渐老去,而影像将一直流传,一个镜头一段文字,哪怕能打动一两个人,他们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
在街区改造过程中,泰可团队还意外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村民因为对改造带来的临时不便,以及对未来的不甚明了,偶有情绪甚至冲突。除了各级干部及时沟通化解矛盾,泰可团队也乐于分享台湾街区改造的经验,特别是生活环境、社会资源的改善。不一样的视角,也让当地居民对改造工程多了一份理解和信任。
“其实,硬体改造、纪录片拍摄等都只是个开始,街区最终还是要交还给当地居民去经营,所以他们对项目的认可很重要。”参与过台湾多个老街区改造,曾芝颖总结道,因为没找到自己的文化DNA,同质化发展严重,不少老街开街人潮汹涌,可是很快沦为短频快的旅游点。因此,梅城印象未来还有很长路要走,如继续深入发掘在地文化和产业,对当地村民进行导览员培训、引进假日集市、民宿,一年四季设计不同的活动吸引游客回流……而这些都少不了当地村民的参与,唯有他们与街区共生共好,街区才能走得长久。
2019年,曾芝颖获得福建省台湾青年创业之星荣誉。在梅城印象小试牛刀的成功经验,也更坚定了她在大陆发展的信心。今年年初,曾芝颖选择在台湾最具指标性的历史特色街区大稻埕成立福建橙翔文旅办事处,她希望将此打造为为台湾建筑师与设计师登陆第一家园前哨战,将台湾优秀人才带进来,也把大陆的机会带到台湾,未来成为孵化两岸文旅交流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