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断水,曾枝明只能挑水浇灌。
起苗
3月26日,是龙海区程溪镇的圩日。和往常一样,程溪镇后安村78岁的曾枝明又拉着好几筐茄子、空心菜、黄瓜、南瓜、秋葵等菜苗到圩场摆摊出售。或许是大地已被春雨浇透更适合栽种的缘故,仅两个多小时,菜苗就被抢购一空。
曾枝明培育菜苗已有41年。他清楚地记得,1978年分田到户后,村里兴起水稻与番茄轮作模式。全村没人育菜苗,番茄种苗只能各自到外地购买。有村民因买到了劣质种苗而歉收,有的则是买到了晚熟品种,而耽误水稻的播种。1982年,37岁的曾枝明就琢磨着要自己培育番茄苗,他到漳州市区一家有资质的老牌种子店咨询,最终在店主指导下,成功培育了自种的番茄苗。见曾枝明自培自种的番茄品种纯正、易管理、产量高,左邻右舍纷纷要他次年育种时多培育一些卖给他们。村民们的需求让曾枝明看到商机。第二年,他在培育番茄苗时,试着培育了多种时令蔬菜。不料,所育种苗居然供不应求。这无疑大大增强了曾枝明的信心。从那以后,曾枝明就与妻子走上专职培育菜苗的道路。
曾枝明虽只有小学文化,可他善于学习、摸索,积累了一套育苗“秘籍”。他也因所育菜苗品种纯正、植株健壮、成活率高而声名远播,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育苗“土专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驻军某部就慕名找上门来,要他常年供应菜苗,并请他当蔬菜基地的编外技术员。
曾枝明的菜苗除本村村民上门自取及供应驻军外,每逢圩日,他还会到圩场摆摊出售。在圩场,曾枝明的菜苗是论“株”卖的,菜苗根据品种的不同,每株价钱不等。他说,早年,菜苗每株才一两分钱,现在每株一两元钱,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见证。
为方便偏远山村留守老人购苗,曾枝明还不定时地送货上门。当地的粗坑、叶仑、东马、上坪、塔潭等海拔较高山村的留守老人说起曾枝明,频频竖起大拇指。
传统培育菜苗是极为辛苦的,浇水、施肥、除草、除虫、起苗、包装等诸多活计常常累得曾枝明夫妇直不起腰。每逢刮风下雨,人家都往家里跑的时候,曾枝明和妻子却要往外跑,去给菜苗覆盖薄膜、做好排水,如遇狂风暴雨或冰雹,整批菜苗就毁于一旦。
为减轻工作负担,曾枝明花了数千元铺设管道,从附近的山涧引山泉水浇灌种苗,但如遇上游有人用水,苗圃就断水,只能挑水浇灌。“还好现在身子骨还算硬朗,还挑得动水。”说这话时,曾枝明略显自豪。
因长期劳累,曾枝明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老伴也身有暗疾。已各自成家立业的孩子们多次劝他别干了,可他根本听不进去。说到底,还是舍不得丢掉40来年攒下的育苗手艺。曾枝明说,整个镇就他一个人在培育菜苗。停下来,村民要种菜怎么办?(陈建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