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以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为契机启动作业设计改革以来,福州市鼓楼区历时五年深耕实践,以告别“拿来主义”、赋能师生成长为核心的“作业设计”探索持续引发全国关注。
日前,这一改革不仅获得《人民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肯定,其经验更入选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典型经验汇编,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鼓楼方案”。
不再将就 体验焕新
“以前用《优化设计》,基础薄弱的孩子对着难题发呆,学有余力的孩子却觉得‘提不起兴趣’。” 鼓楼区实验小学的数学老师余奋征回忆起改革前的教学场景,仍然记忆犹新。

这样的困境并非学校个例,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叶育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核心问题:那时作业供给普遍依赖“教研员统一编印试卷+书商推销教辅”的“拿来主义”模式,“大水漫灌”式的统一作业难以适配学生个性化学情,最终让一线教学陷入“基础生跟不上、尖子生吃不饱”的两难困境。
改变的契机出现在2020年——鼓楼区启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试点,由叶育新主导引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的作业设计成果,明确提出“双重针对性”改革原则,要求作业贴合不同学生群体学情,又要紧扣教材重难点。作为全区10所试点中心校之一,鼓楼区实验小学,选派骨干教师全程参与区域组织的16场专项培训,不断打磨自身作业设计能力,最终形成ABC分层周练模式。
“A 练聚焦基础计算,确保全体学生吃透核心知识点;B 练强化思维训练,适配中等水平学生能力进阶;C 练侧重拓展创新,为学有余力的尖子生提供挑战空间。”余奋征解释,这种“量体裁衣”适配理念精准落地,“老师可根据学生水平自主选择习题,彻底告别了‘一刀切’式作业带来的尴尬。”
2024 年,鼓楼区推出“鼓教通”云平台,作业设计迈入3.0智慧阶段。智慧平台的加入让适配更精准,据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主任金亮描述,该平台承担着“数据采集、靶向训练”的核心功能。如今,学生用智能笔完成作业后,题目数据自动上传,教师端能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的错题和知识盲点。“第一节课教完的知识点,布置对应的分层作业,第二节课就能针对性讲解难点,已经掌握的内容不再重复,课堂效率大幅提升。”
家长的角色转变更能体现改革温度。“以前王钧妍每天面对大量重复抄写和计算题,常常写到晚上九、十点,对学习也渐渐产生出抵触情绪。” 王钧妍的父亲说,现在通过平台,孩子的错题可以一键导入下载,知识薄弱点也一目了然。“我们从‘监工’变成了‘施工’,辅导更有方向,亲子关系也愈发和谐。”
解码兴趣 自带高光
“刚听说作业改革,我心里犯嘀咕:语文的根本是字词过关,花样多了会不会华而不实?” 教龄32年的林则徐小学语文教师施友玲,回忆起改革初期的心态。1990年参加工作的她,最初的语文作业离不开“抄写课文、听写词语”。作业多是旧题,脱离学情,只是知识的不断重复。

这份顾虑,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逐渐打消。最初的转变来自一次“爱国情怀”单元的教学。施友玲放弃了传统教学:让学生自主查找近现代爱国人士资料,通过摘抄、手抄报、谈感悟等形式内化情感。“有孩子为了了解林则徐的事迹,自己去翻《林则徐全集》,这种主动学习比被动接受的效果好了很多。”
作业内容创新之外,技术赋能也让改革向高效化迈进。作为鼓楼区首批试用AI作文批改的学校,林则徐小学构建起“AI初评+教师人文点评”的双师模式。“AI先初步辨别字词错误、梳理文章结构。”施友玲举例,“以前改 55 本作文经常熬到半夜,现在能抽时间面批面改,给孩子针对性指导。”对于优秀学生,老师则会重点引导创造性思维,“AI 能提供词语拓展建议,但真正的创作灵感,终究来自孩子的生活观察与内心感悟。”
如果说分层作业和 AI 赋能解决了“因材施教”的精准性问题,那跨学科实践作业则让语文学习更具鲜活生命力。施友玲以《纸的发明》课文为起点设计跨学科作业,带领学生走进严复瀚墨馆,亲身参与捣浆、抄纸等传统造纸工序。研学归来后,学生在科学课上复刻造纸原理与步骤,在美术课上用自制纸张创作工艺品,在语文课上梳理见闻。五年级学生赵璟阅回忆:“亲手做过,再读课文里的造纸步骤,一下子就懂了。”现在的她不仅掌握了造纸流程,了解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背景,甚至能说出闽都传统工艺与纸的关联。
打破“卡点” 跨“科”联动
“以前英语作业就是抄写单词、做习题,学生说‘英语除了考试没啥用’。”自鼓楼区以“培训+试点+比赛”的组合拳推进作业设计改革以来,王丹所在的屏西小学被纳入首批试点校。“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叶育新强调,作业设计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跟着作业设计脉络逐步成长,从单一习题设计到跨学科作业整合,思路越来越清晰。” 王丹介绍,区域搭建的三级教研体系提供了关键支撑,“教育集团会搭建资源共享桥梁,推动优质经验流动,我们设计跨学科作业时,能随时咨询美术、音乐学科老师,有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

针对六年级“梦想职业”单元,王丹牵头教师团队设计跨学科项目,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音乐特长的改英语歌词,美术好的用粘土做职业形象,逻辑清晰的做调查画数学图表。“作业设计要兼顾创意和可操作性,最短3分钟就能完成。”
学生陈睿荣的成长在作业设计的改革中格外明显。性格活泼的他,此前英语成绩一直很稳定。在一次特色作业设计活动中,他主动选择英文歌词改编任务,完成后录制视频分享至班级群,收获同学们一致好评。如今升入初中的陈睿荣,英语学习热情愈发高涨:在课堂上表现更为积极主动,还主动报名参加英语配音比赛,直言“英语能用来唱歌,太酷了”。王妈妈反馈,现在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复习英语,还会主动教弟弟唱自己改编的英文歌。
借助“鼓教通”平台,教师可在线上编排试题、收集数据。截至目前,“鼓教通”平台已汇聚优质教学资源超230万份,采集课堂行为数据逾20万条,沉淀学生错题数据262.5万道,为精准教学。这场始于 2020 年的探索,用事实证明:好的作业改革最终的落脚点,永远是“以学生为中心”—— 让作业不再是负担,助力孩子成长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