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资源总量丰沛的福建,一场深刻的节水变革正在进行。厦门,通过全域创建培育节水风尚,探索节水实践路径,诠释了厦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立体图景。
厦门的节水工作,做得“巧”,更做得“实”。海沧区行政中心的智慧节水平台,让每一滴水的轨迹都清晰可控,展现了公共机构在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应用上的标杆水准;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则将节水与职业教育特色完美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节水技术的新生力量。这种将理念、政策化为日常点滴的“厦门智慧”,正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最可贵的模样。

▲厦门市海沧区行政中心
智慧节水 公共机构率先垂范
在厦门,节水不止于口号,更是一种深入肌理的城市气质,它藏在政务中心的草坪里,也活跃在高校学子的实践中。这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正通过公共机构的率先垂范,将节水理念写入城市发展的基因。
清晨,厦门市海沧区行政中心的庭院绿意盎然,灌溉喷头喷出的水落在花草叶片上,晶莹剔透。“这些水并非来自市政供水,而是昨夜收集的雨水。我们这栋楼会‘呼吸’。”海沧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廖福成指着隐藏在建筑角落的雨水收集系统介绍,一套集雨、过滤、储存、利用的系统,让天然降水成为绿化浇灌的“主力”,一年能省下上百吨自来水。

▲雨水收集系统
更神奇的,是脚下约4万平方米绿地的“智能灌溉神经网络”。37套智能电磁阀如同专业管家,能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预告自动调节灌溉。管理员陈师傅掏出手机演示:“下午预报有雨,系统已经自动推迟了浇灌计划。用手机一点,就能远程控制特定区域浇水,节水率达40%~50%,人也省劲儿。”

▲智能灌溉神经网络
走进海沧区行政中心大楼内部,节水已经深入每个细节:中央空调冷却塔经过比例阀改造,实现了冷却水的闭式循环,补水率严控在1%以内;新安装的物联网远传水表,如同敏锐的“听诊器”,实时将用水数据传回信息化平台,让每个环节的损耗无所遁形。“过去是‘估摸着用’,现在是‘看着数据管’。”海沧区行政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高校节水 污水变身回用中水
与此同时,在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节水正在从课堂知识延伸至社会实践。
“看,这是我们‘河小禹’小队最新的水质监测报告。”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小林兴奋地展示着手机里的数据。他所在的团队,不仅实现了厦门河道常态化巡查,其撰写的提案还曾获市级荣誉。而他们的“练兵场”,正是校园内那座由再生水处理站改造的实训基地。基地里,市政工程专业的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用于实际,将污水“变废为宝”,部分处理后的中水可直接回用于校园绿化。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基建与后勤管理处副处长邓保国说:“学校还构建了覆盖全校的节能节水监控平台,新安装了2242个节水型龙头。此外,通过‘空气能热泵’改造,学生宿舍在享受24小时热水的同时,实现能耗下降70%。”
制度建设 坚实保障节水工作
一边是公共机构用技术与管理树立标杆,让节水“看得见、算得清”;一边是高校以教育与实践播种未来,让节水“学得会、带得走”。
如今,厦门市的节水工作已从点上的突破发展成为系统性的全域创建。截至2024年,思明区、湖里区、同安区创建县域节水型社会全部通过省级审核,标志着厦门完成全域县域节水型社会创建任务。全市累计建成803家节水型公共机构,11所省级节水型高校,节水示范效应持续扩大。
制度建设也为节水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厦门市出台《厦门市用水单位水平衡测试管理办法》,2025年以来推动158家/次用水单位完成水平衡测试,用水单位累计投入节水资金1.037亿元,实现年均节水量达250余万立方米。同时,《厦门经济特区节约用水管理若干规定》已列入2025年市政府立法计划备选项目,标志着节水工作将进一步实现法治化、规范化。
经过系统性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十四五”以来,厦门市万元GDP(区域生产总值)用水量累计下降19%,用水效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以全省1%的水资源占有量,支撑了全省15%的经济总量。厦门正努力将节水写入城市基因,而节水也正成为这座现代都市可持续发展最深厚、最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