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走进这座矗立于闽江之畔的历史殿堂,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中国近代工业跳动的脉搏,与近代先驱开启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不仅承载着中国近代先驱们寻求民族复兴的历史记忆,更如同一座淬炼党性的精神熔炉,让我们深受启迪、倍感振奋。
一、感悟“向海图强”的爱国情怀,筑牢忠诚之魂。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创办于国难深重、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沈葆桢、左宗棠等革命先驱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热忱、以“开眼看世界”的宽广胸怀、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远见卓识开启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奋发图强的早期探索和艰难历程,开创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船舶工业的先河,充分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历史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我们生逢伟大时代,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要胸怀“国之大者”,接续传承这种爱国自强的精神内核,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特别是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肩负着选贤任能的重要职责,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淬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要“胸怀大局、服务全局”,把组织工作放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福建实践的全局中去谋划、去推进,以实际行动诠释组工干部的家国情怀。
二、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夯实能力之基。马尾船政不仅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也是中国近代科技、人才培养的发源地。这里制造出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组建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设立第一所科技与海军学堂,培养出了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在博物馆内,当我们在感慨,先辈们如何在那样艰辛的年代创造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多个第一时,一本本详实的学习笔记、一幅幅泛黄的精密图纸、一艘艘珍贵的舰船模型做了最好的诠释。这些凝聚着工匠的心血和智慧,展现了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组工干部的殷殷嘱托,练好内功、提升修养,要像船政工匠钻研技术一样,沉下心来钻研政策业务,练就过硬专业能力、专业精神,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重细节、精准考核,在精益求精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
三、牢记“人才强国”的基本理念,扛起担当之责。马尾船政不仅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全面引入西式教育,开办船政学堂,实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军事和外交人才。这深刻启示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临生死存亡危机时,最根本的是依靠人才。组织部门作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在发现、培养、使用、服务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战略之举、竞争之本、发展之要,着力打造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发展高地。当前,我们要聚焦新福建建设,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宽阔的视野、更有效的举措,进一步优化改进人才服务保障水平,为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此次马尾船政博物馆之行,是一次历史的回眸,更是一次精神的赋能。作为新时代的年轻组工干部,我们要将“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岗位,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
(作者:福建省委党校第1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 翁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