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流,激增古镇“留”量

福建日报 记者 游庆辉  2024-03-13 17:19


沿街的书画集市,河边的川野露营地,简陋的农房变身贡喜咖啡馆……日前,穿行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永安市贡川镇,新业态将流量变“留”量,来往游客纷纷驻足观赏、拍照留念。如何让古镇从“沉睡”中活起来?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路径是关键。近年来,贡川镇把保护好历史文物放在第一位,以文旅新业态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镇村发展有机融合,激发古镇新活力。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通讯员 魏兴谷 摄影报道


贡川古镇位于永安市北郊胡贡溪与沙溪交汇处,古名“贡堡”,是福建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城堡式古镇,被誉为三明最有特色的明代古城。作为3A景区的核心区,贡川古镇有集凤、延爽等4个连片村,长期居住村民3700余人。伴随着古镇改造提升工程不断推进,镇区面貌日新月异。


贡堡诞生于明嘉靖年间福建内陆匪患最猖獗的时期,现保存着高大厚重的明代古城墙。贡川古城墙原长3100米,高7米。在古代中国,乡镇一级罕见有筑城墙的现象,贡川古镇可说是个特例。


贡堡古城墙仍遗存1000多米城墙。


历史上贡堡城墙原有七个城门,现在还保存着5个。


贡川镇依托村民闲置农房、古宅建筑,在“诗、书、画、乐、游”等新赛道上精准发力,在培育书画、雕刻等相关业态的基础上,引进夜经济、水上经济、古琴文化等新业态,打造“贡”品一条街,举办龙舟邀请赛、元宵民俗踩街等大型活动,“千年古韵、人文贡川”实现文化引流。


贡川一角。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贡川现有机垣杨公祠、陈氏大宗祠、古井、古街等古建筑和遗迹120余处,当地通过文化与新业态相融合,扩大古镇文化影响力。


贡川镇积极活化利用古建老宅,在机垣杨公祠设立古琴文化馆,纪念明代古琴大师杨表正,参观者也可在此欣赏古琴名曲。


贡川城内巷道密布,最经典的要数进士巷。这条幽静狭长的巷子里,在明代出了三位进士——林腾蛟、严九岳、罗明祖。


穿行在修旧如旧的进士巷,感受岁月的痕迹。


高大却破败不堪的围墙,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古巷道,述说着曾经的繁华。


贡川古镇文风浓郁,历史上先后出过2名探花、16名进士和300多名举人、贡生。宋代时期,当地陈氏家族被朱熹誉为“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登科”,宋高宗赵构御赐雅号“大儒里”,引来学生在此研学。可惜的是,“大儒里”牌坊在1966年左右被损毁,现在看到的是近些年按照原样大致补建的。


宗祠文化是贡川独特亮丽的人文景观。这里的陈氏大宗祠作为八闽陈姓第一大宗祠,保存着明代宫殿式建筑。当地还有姜、聂、张、邱、罗等姓氏家祠。


我省单拱跨度最长的古代廊桥——会清桥,贡川标志性古建筑之一。会清桥的桥身用丹霞石砌成,呈现粉红色。


会清桥是桥、屋、廊三者的结合,桥两端有门楼,中部是廊式走道与11间桥屋。500多年来,这座集交通、休憩、祭祀、观赏于一体的桥梁,给无数人带来了便利和福祉。


永安贡川的闽笋最负盛名。建于清顺治三年(公元1657年)的“笋帮公栈”,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笋业同业公会。在过去,每当闽笋收获季节,八方客商云集于此,在公栈内商讨价格,签订合同、收购笋干,闽笋从这里走向全国。


永安小吃文化馆展示特色“笋竹宴”。


古镇充满了红色印记,这里曾经是红七军团十九师的驻地,斑驳的古宅墙面上,当年的革命标语还历历可见。


沿街店面改造成书画艺术馆,为古镇添文化氛围。


沿街文化集市成为村民休闲的理想场所。


村民在沿街文化集市休闲。


沙溪河畔新建的露营地,让古镇充满现代气息。


游客在咖啡馆小憩。文旅新业态激发古镇新活力。


游客在古镇中漫步。


夜游贡川,胡贡溪岸流光溢彩、人流如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