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珍遗,小城大戏火起来!

福建日报 记者 王毅  2024-02-28 16:45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凤阳镇,北路戏演艺中心古朴的戏台上挂着一副对联——“梨园一萃北路珍遗,艺苑百家东方绝韵”。从农历腊月廿二(2月1日)到龙年春节假期,城乡戏曲演员在这里联袂上演一出出经典的北路戏,让乡亲们过足了戏瘾。作为代表清代乱弹声腔的珍稀剧种,2006年6月,寿宁北路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寿宁县将北路戏作为寿宁文化名片之一,加大传承复兴力度,推动薪火相传。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吴苏梅 摄影报道


北路戏在寿宁深受群众喜爱,锣鼓点一响起来,老百姓就都围到近前,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喜悦。


寿宁县凤阳镇,几位老人在整理北路戏传承基地的牌匾。凤阳镇是寿宁北路戏的发源地,300多年前就有戏班在凤阳镇廷加洋村一带设班常年演出。这几年,当地村民和北路戏老艺人发动民间力量筹建演练中心舞台,整理剧本戏谱遗存,重拾行头道具。


在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游客参观北路戏博物馆。


寿宁县凤阳镇民间北路戏剧团的演员们,在每次重大演出前,都要祭拜祖师爷田公元帅。


演出前,演员用榆树皮搓出天然胶,用来蘸粘头饰。戏曲的一切都保留着最初的传统。


寿宁县凤阳镇,年轻演员在上妆,老乐师商量上台如何配合。


年轻演员抓紧时间走台。


阁楼上,一名女演员化好了妆,等待登台。


村里演出时,演员们在相对局促的后台快速换装。


北路戏非遗传承人、国家三级演员黄伟亮为年轻演员整理服装。


小观众在台下看得很投入。 


一场武戏下来,黄伟亮的脸上冒出汗珠点点。


年轻演员拜访83岁的北路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经仓老先生(左2),大家通过手机视频分享演出经验。刘老对北路戏的传承很关心,年轻演员上门求教,他总是倾囊相授。


每天早晨8点前,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的演员和学员开始早晨的基本功训练。


一名小学员在指导老师的保护下,在桌台上完成后空翻。


黄伟亮(左2)指导学员训练。黄伟亮出身戏曲世家,从小拜京剧闽剧多位名家为师,后跟随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吴卫平主任学习北路戏,现在负责北路戏演出事务。


上午的练功课刚结束,演员们匆匆吃过午饭就开始化妆,准备下午的演出。元旦至春节期间演出活动很多,对年轻演员而言,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寿宁县凤阳镇老戏台上,年轻一代的北路戏演员正在倾情演出。


2024年元旦前,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的演员走进寿宁县鳌阳中学,参与学校的迎新年联欢。


寿宁县鳌阳中学,参加迎新年演出的北路戏演员被学生围住,后者想学上几个手势身段。


与其他文艺团体交流演出,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台上演出剧目《活捉三郎》的两位演员是年轻一代的主力军,曾获得福建省青年演员比赛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