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平潭综合实验区
标题图
平潭:让“岚岛戏曲活化石”走向全国
2023-12-02 10:34 平潭时报

“平潭苍海村传承保护词明戏的精神让人感动。他们的坚守,才让这个文化瑰宝遗存下来,相信平潭词明戏一定能走出福建,走向全国。”2023年平潭词明戏学术研讨会活动期间,第一次来岚的台湾大学戏剧研究所教授林鹤宜有感而发。

11月25日至27日,由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主办的“2023年平潭词明戏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各自研究领域,谈观点、提建议,促进传统文化瑰宝“词明戏”传承发展,为推进省级非遗项目“词明戏”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发声”。

图片

让“岚岛戏曲活化石”走向世界,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心声。“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专家们表示,平潭词明戏是戏曲界的瑰宝,有着“岚岛戏曲活化石”之称,要做好传承保护工作,让平潭词明戏唱得更响,传得更开。

两岸专家学者支招

“词明戏要保留最古朴的乡愁”

行走苍海村,专家学者感受平潭词明戏根植于乡村的古韵,为村民们群体性坚守非遗传承的精神点赞。

“这座寺庙创建于元代,修毁交替,几经沧桑,前殿中间设有木构活动戏台,林氏几代艺人在此久演不辍,这里是平潭词明戏的发祥地和根据地。”在霞海禅寺,平潭苍霞垄词明戏传习中心负责人林心惠向专家学者们讲解着这座古寺与词明戏的前世今生。

据相关记载,平潭词明戏是平潭特色古老地方剧种,明末清初流行于福建闽中地区的平潭、福清、长乐等沿海地区,有人戏和木偶戏两种演出形态,时人称之“词明戏”与“词明线戏”,至今已传唱400多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中国戏剧戏曲史和木偶戏发展史研究价值,以及民间文学价值和多学科研究学术价值。

图片

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结的苍海村艺人们,在20世纪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坚持传承。虽封尘半个多世纪,但词明戏内蕴外盈的曲调范式、音乐元素已深刻地融入平潭本土诸多的戏曲、音乐艺术中去。

近年来,实验区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22年,平潭词明戏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前,平潭正推进平潭词明戏申报国家级非遗,平潭词明戏有望再度“出圈”,让世人看到它的魅力所在。

图片

连日来,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苍海村人文民俗文化、观摩平潭词明戏演出,并参加2023年平潭词明戏学术研讨会。许多老艺人也来到现场,他们认真聆听专家们的发言,从多个角度揭示平潭词明戏的魅力,两个多小时里,大家眼里闪着泪光,激动之情无以言表……这样的场景,着实让人动容。

此次研讨会得到平潭文化界的关注,当天研讨会现场,吴金泰、赖民、林光龙等平潭本地民俗专家到场见证。平潭民俗专家吴金泰早在1988年就在省级刊物《福建戏剧》上刊登《词明戏在平潭》一文,多年来,他一直关注平潭词明戏的传承。

图片

吴金泰感慨地说,平潭词明戏是平潭古老的戏曲剧种,很有特色,是最有望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的项目之一。“目前,我们平潭词明戏是省级非遗项目,现在通过全区上下的努力,应该向国家级非遗的高地冲击,让平潭词明戏不单单走出平潭,也要走向全国。”

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全国理事焦达第一次来平潭,他建议,在申报国家级非遗时,要原汁原味地保留平潭词明戏的传统唱腔和技艺,在向公众普及的基础上,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项目。

百年沉淀几代人

为平潭词明戏传承“鼓”与“呼”

有人疑惑,平潭非遗项目这么多,为什么偏偏是平潭词明戏率先申报国家级非遗?除了政府部门的重视,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人。虽历经起伏,平潭词明戏在代际相传中,仍薪火不断,靠的就是以苍海村林氏家族传承人为纽带构筑的物理与精神空间。

会上,林心惠数次落泪说,百年来,苍海村词明戏老艺人接力保护传承不遗余力。他希望,到会的专家们为平潭词明戏的传承保护“鼓”与“呼”。林心惠曾做过肾脏移植,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还坚持走访村居做词明戏的调研,寻找宣传词明戏发展的平台。他说,希望能聚集各方力量,让平潭词明戏能够走向全国。

图片

这次活动顺利推进,还少不了另一名灵魂人物——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叶明生。

在过去20多年,叶明生一直默默坚守在平潭词明戏传承保护研究的一线。早在2000年,叶明生为了完成国家艺术科研项目《福建傀儡戏史论》的著作,来到苍海村开展平潭词明戏的文献资料收集和田野调查,并出版论文和专著。2021年,他也受邀助力平潭词明戏申报省级非遗。

叶明生专门为此次会议而整理的《平潭词明戏资料与研究汇编》,是他多年来努力的成果。

“词明戏在福建戏剧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文化价值,是福建省的珍稀剧种。后续不管申报是否成功,这次研讨会都极具意义,将极大推动平潭词明戏后续的研究和发展。”叶明生说。

在会期间,他数次呼吁专家们,要为词明戏的传承发展献计献策,开展更深入的学术调查研究,助力平潭词明戏“出圈”。

平潭词明戏申报国家级非遗,这项工作任重道远。关于平潭词明戏的学术研究交给专家们去探索,而民众的参与和认同决定着这项非遗文化传播的深度、广度与效果。

图片

专家们还提到,平潭词明戏传承当务之急是解决好活力不足、人才断档、市场萎缩,特别是表现力不够直观、缺乏吸引力、年轻人不了解等问题,才能让这项平潭非遗文化瑰宝得以更好传承。

这几年,平潭持续夯实非遗保护工作基础,广泛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非遗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取得阶段性进展。“这次活动的顺利举办,对我们开展平潭词明戏传承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文化文物处副处长李海燕说。

王景贤:

“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是系统性工作

此次参加2023年平潭词明戏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有来自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等研究院、学会和传承保护中心的专家学者,以及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浙江省音乐学院等海峡两岸多所高校的教授、研究生和博士生。

参会嘉宾王景贤是泉州市木偶剧团原团长、著名剧作家,从业三十多年,在提线木偶戏剧目创作及剧种传承保护与传播方面,他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点。本报记者专访王景贤,听一听他对平潭词明戏传承保护的真知灼见。

王景贤,国家一级编剧,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原副主席、福建省戏剧家协会木偶专业委员会主任、泉州市木偶剧团原团长。

中国傀儡戏是个技艺品种繁多、分布广阔、受众广泛的艺术大家族。目前尚存的主要品种有:提线木偶、掌中木偶、铁枝木偶、杖头木偶、川北大木偶、皮影戏等。词明(线)戏是中国傀儡戏品种提线木偶戏的一个分支,是重要组成部分。

词明戏在平潭传承发展实属不易,这次在平潭苍海村看到平潭词明戏的生根发芽,非常感动,这说明,优秀的非遗文化有着自身的价值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更让我感动的是平潭人民,包括平潭的文化工作者、非遗传承老艺人,他们对于平潭词明戏传承的执着和热爱,精神可嘉。特别是,苍海村林氏家族把“戏祖宗”田都元帅和祖宗牌位放在一个宗祠里共同祭拜,还把“戏祖宗”田都元帅放在中间最重要位置,这说明词明(线)戏本身对苍海村林氏家族来说,是至高无上的文化信仰。

图片

实际上,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从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比如昆曲、中国古琴艺术和南音等;二是“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如中国活字印刷术和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等;三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录”,比如“福建省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平潭词明戏应该往哪个类别靠近呢?我觉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录肯定够不上,因为词明戏的源流沿革、音乐声腔和艺术特点等问题,还在研究中。但我们可以申报“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系列。

图片

“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必须坚持抓住传承、发展、传播这三个环节,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保护是工作的前提,传承是工作的基础。平潭词明戏是平潭人民共同的心灵精神寄托,再大的困难,有人愿意坚守,而且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群体性坚守,它是平潭的重要地域文化特色之一。建议当下平潭有关部门可以牵头,对现在平潭词明戏传承老艺人进行采访,将他们的个人生命与剧种交集的时代传承记忆,以及对祖先的记忆,完整地记录下来,并制作成一本书,推向全国,打出平潭词明戏的特色和招牌,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海岛文化瑰宝的无限魅力。

图片

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最为关键、也最为困难的就是后继人才的培养。2012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成为中国迄今为止入选这个名录系列的第一和唯一项目。平潭也可以学习泉州市木偶剧团,将该计划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看待,并将之分为后继专业人才培养、潜在后继人才培养、欣赏者的培养三个部分开展工作。

在传承的同时,必须兼顾发展。“非遗”保护传承的目的,不是把这个项目弄成一个稀有的“生物标本”送进博物馆供人参观。而是应该把它视为一个独特的生命,努力保持它活泼而独特的生命形态与内在活力,这才是永续传承的根本所在。

在创作演出新的剧、节目时,既强调对剧种本体艺术、艺术风貌、技艺特点和审美特色的坚守,也强调在吸纳国内外其他剧种艺术手法、艺术手段、艺术观念时,注意不使剧种的个性受到弱化和变异。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